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占卜>九星>

揭祕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冥王星是誰命名的?

九星 閱讀(2.1W)

冥王星星座曾經是九大行星之一,但是因為後面科學家發現它的個頭太小,所以直接就拒絕了被把標記為彗星。那麼冥王星究竟是誰發現的呢?又是誰命名的呢?是怎麼發現它體積的呢?接下里就和小編一起來揭祕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吧!

揭祕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冥王星是誰命名的?

冥王星是繼鬩神星後第二大的已知矮行星。冥王星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也很可能是體積最大的海王星外天體。冥王星是直接圍繞太陽運轉的第十大天體。它同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主要由岩石和冰組成。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公里),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公里)。冥王星因此週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海王星與冥王星因相互的軌道共振不會碰撞。2014年冥王星距離太陽32.6天文單位。在它的平均距離上(39.4天文單位)陽光需要5.5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冥王星。

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並被視為第九大行星。後續75年內對冥王星及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研究挑戰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自1977年發現小行星凱龍(Chiron)後,人們發現了眾多軌道高度離心的冰質天體。2005年發現的離散盤天體鬩神星質量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合會(IAU)認識到冥王星僅為眾多外太陽系較大冰質天體中的一員後於2006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則認為冥王星仍屬於行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衛星總共有五顆:冥衛一(Charon)、冥衛二(Nix)、冥衛三(Hydra)、冥衛四(Kerberos)、冥衛五(Styx)。冥王星與冥衛一的共同質心不在任何一天體內部,因此有時被視為一聯星系統。IAU並沒有正式定義矮行星聯星,因此冥衛一仍被定義為於冥王星的衛星。
  新視野號探測器將於2015年7月14日成為第一艘飛掠冥王星的飛船。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用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及其衛星進行細緻觀測。此後新視野號還會對其他柯伊伯帶天體進行觀測。

冥王星的發現者克萊爾·威廉·湯博(ClydeWilliamTombaugh)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奧本·勒維耶通過經典力學分析天王星軌道的攝動後預測了海王星的位置。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
  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開始搜尋第九大行星——X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於的天球座標。此項搜尋一直持續到1916年羅威爾逝世為止,但是沒有任何成果。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攝到了兩張帶有模糊的冥王星影象的照片,但是這些影象並沒有被正確辨認出來。

羅威爾的遺孀康斯坦斯·羅威爾企圖獲取天文臺中其夫所有的份額。對X行星的搜尋因由此產生的法律糾紛直至1929年才恢復。時任天文臺主管維斯托·斯里弗在看到克萊德·湯博的天文繪圖樣品後將搜尋X行星的任務交與湯博。

湯博的任務是系統地成對拍攝夜空照片、分析每對照片中位置變化的天體。湯博藉助閃爍比對器快速調換感光幹板搜尋天體的位置變化或外觀變化。1930年2月18日湯博在經歷近一年的搜尋後在當年1月23日與1月29日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可能移動的天體。1月21日的一張質量不佳的照片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了驗證照片後,發現第九大行星的訊息於1930年3月13日由電報發往哈佛大學天文臺。

冥王星的命名者威妮夏·伯尼(VenetiaBurney)
  發現第九大行星的訊息在全世界產生轟動。羅威爾天文臺擁有對此天體的命名權並從全世界收到了超過一千條建議。湯博敦促斯里弗儘快在他人起名前提出一個名字。
  英國牛津的11歲學童威妮夏·伯尼因其對古典神話的興趣建議以冥王普路託命名此行星。伯尼在與其祖父福爾克納·梅丹交談中提出了這個名字。原任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館員的梅丹將這個名字交給了天文學教授赫伯特·霍爾·特納。特納將此電報給了美國同行。

該天體正式於1930年3月24日命名。普路託(Pluto)以全票通過。該命名於1930年5月1日公佈。梅丹在得知此訊息後獎勵其孫女5英鎊(相當於2015年的276英鎊或430美元)。
  普路託(Pluto)獲選的部分原因是普路託的頭兩個字母(英語:PL)為帕西瓦爾·羅威爾的首字母縮寫。該天體的天文符號(unicodeU+2647,?)也是由PL構成的花押字。

自發現冥王星後人們就因其模糊影象懷疑冥王星不是羅威爾所設想的X行星。二十世紀以來冥王星質量的估計值在逐步縮小。天文學家最初按照冥王星假定對天王星與海王星軌道的影響計算冥王星質量。1931年計算得出的冥王星質量和地球質量相若,1948年的進一步計算結果則接近火星質量。1976年夏威夷大學的戴爾·克魯克香克、卡爾·佩爾徹與莫里森首次計算出冥王星的反照率;計算得到的反照率與固態甲烷相似。冥王星因此比與相同尺寸的其他天體明亮,其大小不會超過地球質量的百分之一。(冥王星的反照率比地球反射率大1.3–2.0倍)

1978年冥衛一的發現允許天文學家首次測量冥王星的質量。冥王星質量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2%,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隨後羅伯特·薩頓·哈靈頓在內的諸多天文學家未能找到冥王星以外的X行星。1992年邁爾斯·斯坦迪什用旅行者2號1989年飛掠海王星時所測資料重新計算海王星對天王星的引力作用。旅行者2號的資料將海王星質量的估計值降低了0.5%,相當於一火星質量。重新計算的結果中天王星的軌道並沒有異常,自此X行星也無存在的必要。現在大多數科學家同意羅威爾所定義的X行星並不存在。羅威爾曾在1915年預測X行星的位置接近於當時冥王星的位置。恩尼斯特·威廉·布朗在冥王星的發現後不久認為羅威爾的預測是個巧合,此看法至今仍受支援。

1992年起在冥王星附近發現的諸多天體顯示冥王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部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因此受到挑戰。博物館和天文館偶爾會因在太陽系模型中忽略冥王星而引起爭議。紐約海登天文館於2000年2月翻新後重新對外開放,展出了只有八顆行星的太陽系模型,一年後這件事登上了報紙頭條。

天文學家在科伊伯帶發現越來越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後認為冥王星應重新劃為科伊伯帶天體。2005年7月29日發現新的海外天體鬩神星的訊息對外公佈。根據推測鬩神星比冥王星大,是1846年發現海衛一後發現的太陽系內最大天體。儘管當時並沒有將其歸為行星的正式共識,媒體與發現鬩神星的天文學家最初將其稱為第十大行星。天文學界有人將此視為將冥王星劃為小行星的最有力論據。

小結:冥王星的發現者是克萊爾·威廉·湯博,但是命名為冥王星的人並不是這個人,命名為冥王星的是叫威妮夏·伯尼的人。冥王星從被發現到被除名,它都還是圍著自己的軌跡圍著大太系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