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儒家經典之《爾雅》

國學經典 閱讀(1.24W)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世人稱讚的禮儀之邦。泱泱大國,上下悠悠五千年。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古國之一,在歷史的長河裡,中國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文化遺產,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在鎏金歲月的行進下,每一篇詩詞歌賦都顯得尤為珍貴。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儒家經典之《爾雅》。

儒家經典之《爾雅》


《爾雅》
  《爾雅》是漢族辭書之祖。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彙。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中國古代的典籍——經,《十三經》的一種,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爾雅》是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的今話是漢代的話。

爾雅》-簡介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蒐集詞語、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列為十三經之一。“爾”或作“邇”,是“接近”的意思。“雅”字從牙從隹。“牙”即前排的上下齒,關乎發音、吐字。“隹”即尖嘴鳥,代指“錐形”。“牙”與“隹”聯合起來表示“錐形牙”,即“犬齒”。古人以犬齒為“基準牙”,故“雅”本義為“基準牙”,引申義為“標準”。“雅言”就是“官語”、“標準語”、“規範語”。“爾雅”就是“使(您)發音吐字接近標準”之意。《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著作。《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

《爾雅》-論述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關於“爾雅”名字的解釋,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爾”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正言”,即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即“爾乎雅,近乎正”。清代學者郝司懿行認為,“爾”為“近”,“雅”為“正”,“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於王都之正言也”。即兩位先生都釋“雅”為“正言”(京城話、官方語),這是對的。只是沒有分析“雅”的本義:字從牙從隹,是“犬齒”的意思,用為“標準發音”、“標準吐字”。沒有了犬齒,則前排上下牙都失去了堅強依靠,容易鬆動脫落,造成說話漏風、吐字含糊的後果。所以“雅”由“基準牙”而派生出“發音吐字標準”的意思。不過兩位先生對“爾”字的解釋不那麼正確。“爾”即“你”、“您”,“爾雅”即“您說話標準”。若讀“爾”為“邇”,則“邇”的字義是“向你走近”,如此的話,“爾雅”從字面上就是“向您走近說話標準”,很拗口,不如“您說話標準”那麼直白。

《爾雅》也就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全書共19篇,分別為《釋詁》《釋訓》《釋親》《釋器》《釋宮》《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

古人作《爾雅》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正名命物”,一方面在於解釋六義,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即用於解經。
  《爾雅》-體例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著錄有《爾雅》3卷20篇。現存《爾雅》為19篇,與班固所說的20篇不同。有人認為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鳳則認為原來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2]

19篇《爾雅》名錄:
  1、釋詁——對古代詞彙的解釋
  2、釋言——對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的解釋
  3、釋訓——解釋連綿詞和片語,以及形容詞和副詞
  4、釋親——解釋親屬的稱呼
  5、釋宮——對宮室建築的解釋
  6、釋器——對日常用具、飲食、衣服的解釋
  7、釋樂——對樂器的解釋
  8、釋天——對天文曆法的解釋
  9、釋地——對於行政區劃的解釋
  10、釋丘——對丘陵、高地的解釋
  11、釋山——對山脈的解釋
  12、釋水——對河流的解釋
  13、釋草——對植物的解釋
  14、釋木——對植物的解釋
  15、釋蟲——對動物的解釋
  16、釋魚——對動物的解釋
  17、釋鳥——對動物的解釋
  18、釋獸——對動物的解釋
  19、釋畜——對動物的解釋
  前3篇詁、言、訓只見的界限由於古人對於詞的分類並不是很清楚,因此這3篇解釋也很模糊。13-19篇是對於生物的一些解釋。但是其分類與現在很多地方差異很大,這主要是由於科學不發達之故。例如“鼯鼠”由於會飛行,將它歸到釋鳥中。

由於爾雅解釋非常簡單,它所涉及的許多語言知識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後代又出現了許多註釋、考證它的著作,如:
  清朝馬國翰《爾雅古注》
  晉朝郭璞《爾雅注》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近人周祖謨《爾雅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