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其他國學>

如何提升瓷器店的文化品位

其他國學 閱讀(2.12W)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的文化底蘊,為世人留下了一大筆珍貴的文化寶藏。若是說到中國文化,這其中的陶瓷文化值得一提,陶瓷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紀元前的4500至前2500。可以這麼說,陶瓷發展史是中華名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與陶瓷文化相關的一些內容吧。

如何提升瓷器店的文化品位


 陶瓷裝飾:
  陶瓷藝術裝飾語言釋義:“裝飾”(decoration)一詞,在西方國家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裝飾泛指藝術修飾,各種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稍後出現了裝飾藝術、裝飾派藝術等詞彙。裝飾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裝飾是指修飾、打扮之意。所謂陶瓷裝飾,是根據裝飾美的一般規律和表現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去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係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陶瓷裝飾簡單地說,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

那麼什麼是陶瓷藝術裝飾語言,筆者認為,陶瓷產品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裝飾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陶瓷裝飾設計不同於一般繪畫性藝術品創作,它的平面構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體形體上完成的,必須服從陶瓷器物的形狀和部位對裝飾繪畫的題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對其立體形態的陶瓷器物及附屬的裝飾紋樣進行審視,使之達到合二為一的完美性,才能稱得上成功的陶瓷裝飾。因此,陶瓷裝飾是一種有侷限性、有工藝材料限制及藝術要求的、同時以繪畫或雕刻方式來完成的藝術創作,這就是陶瓷裝飾的藝術語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藥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會通精神。

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一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徵。陶瓷器皿在實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規整、裝飾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陶瓷藝術裝飾經過數千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發展得相當完備,其裝飾形式基本可以歸納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和綜合裝飾五大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髮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與經濟發展中,陶瓷藝術裝飾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裝飾用彩:
  瓷彩瓷器裝飾用彩,最早是在西晉晚期。在當時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出現了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簡單圖案。進入隋代,便已使用黑彩點畫人物的發冠、眉毛、眼睛和衣紋。到唐代,又出現了長沙窯的釉下褐彩。釉上彩始於宋。青花、釉裡紅和金彩則在金元時期嶄露頭角。
到明代宣德、成化時期,各種彩瓷相繼出現。如宣德年間出現在青花瓷器上的加紅彩,成化時期出現的鬥彩。入清以後,景德鎮創造了藍彩和翠色。康熙年間,具有我國陶瓷的獨特裝飾風格的粉彩逐漸形成,雍、乾時達到鼎盛階段。到清代中期,西方裝飾藝術傳到中國,洋彩開始使用。

彩繪用特製的彩料,在瓷器上繪製圖案、紋飾和畫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藝術價值,這一工藝過程,稱為“彩繪”。彩繪瓷器的出現,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明清兩代,為我國彩繪瓷器的大發展時期。釉上彩釉上彩,系在已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在錦窯中烘烤而成。由於烤燒溫度不高,經受得起這種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為豐富。但由於畫面在釉上,經使用摩擦和同酸鹼接觸之後,便易於褪損變色。釉上彩首創於宋磁州窯,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宋紅綠彩”。到了明代,釉上單種彩和多種彩的製作,已經很發達。清以後,釉上彩更多創新,有五彩、琺琅彩、粉彩、鬥彩等。

釉下彩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緻,同時,於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於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並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青花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再施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其特點是:只使用一種顏色,一次高溫燒成,工序較為簡便,因此在瓷器裝飾上應用廣泛。青花以明宣德所製為佳。其青料來源於國外的一種含鈷礦石,叫作“蘇泥勃青”。成化以後,開始使用本國青料如“平等青”、“珠明料”等。

發現的成熟的青花製品,為元代後期景德鎮所燒造。青花的燒製成功,是中國製瓷時上劃時代的事件。從此,彩繪便成為主流,其他裝飾技法如刻花、劃花、印花等都退居次要地位。
釉裡紅我國古老的釉下彩有青、紅兩大類,青花是青色的釉下彩,釉裡紅則是紅色的釉下彩。因為它是描繪在釉下的,故稱“釉裡紅”。釉裡紅色彩華麗,具有熱烈的氣氛,符合我國的傳統習慣,所以從元代創燒以來,受到廣泛的歡迎。明清兩代繼續生產,宣德的產品多呈紅色,成化的呈色則濃豔鮮亮。明中期以後一度衰退,直到清康熙才得以恢復。雍正時的產品更趨精進,色澤鮮紅,成品率高。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即在青花紋飾間用銅紅加繪果實、花蕊等。這一品種最早見於元代,明七年級度中止,宣德時再度出現,至清代仍延續不斷。但由於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

青花釉裡紅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傑出代表作之一。同時還以其色彩絢美而著稱,如和青花雲紋和釉裡紅龍龍紋色澤都很鮮豔,融匯一體,十分絢麗。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陶瓷為原料的製品越來越多,甚至應用於高科技材料,陶瓷技術以其優勢延伸到了陶瓷科技文化,因此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陶瓷文化,陶瓷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更貼近於現實生活。

與繪畫:
  陶瓷藝術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徵,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外。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龍點晴",著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蘊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並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陶瓷藝術無一例外地要遵循。傳統派是如此,學院派也毫不例外。

繪畫性的彩繪作品是這樣,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著名陶瓷雕塑藝術家劉遠長,對中國繪畫與陶瓷雕塑之間的關係深有體會。他在《學習瓷雕古裝人物的體會》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物畫特別是工筆重彩人物畫,對意境、形象、動態、衣紋都有嚴格的要求。既寫實又誇張;既要求逼真,又講究裝飾性。傳統人物瓷雕受中國畫的影響很深,它們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因此,學習中國人物畫對於古裝人物瓷雕有著直接的影響。應該說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但它們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鑑……古裝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灣'公仔'的傳神、古樸和蒼勁,德化瓷塑觀音的慈祥端莊、衣紋流暢婉轉,以及景德鎮瓷塑色彩斑斕、富麗堂皇、造型簡練、富於裝飾性等等,都是傳統的中國畫中吸取了營養"。他還結合其創作,具體談了他從國畫中汲取了哪些營養,"我創作的《文成公主》瓷雕,文靜典雅,臉型圓潤(成鴨蛋形),髮飾細膩,衣紋簡練而又流暢,都吸收了中國人物畫的營養。而瓷雕諸葛亮,又類似國畫中兼工帶寫,著重了形象刻劃,前額開闊,儀態自然,眉宇間表現出思慮遠謀,而衣紋都是寥寥幾下,借用了國畫的'釘頭鼠尾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