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開運>開運妙招>

春節為啥要放煙花鞭炮

開運妙招 閱讀(3.01W)

春節為啥要放煙花鞭炮

春節為啥要放煙花鞭炮

虎虎生風2010財運流年命書

當午夜交正子時或立春的時辰,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晒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王浩驊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王浩驊認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王浩驊認為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衝一衝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徵吉利的種種習俗,如《西湖遊覽志》記述:杭州一帶置"熱慄炭於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於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於簷頭,謂之節節高;籤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裡,以取 "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裡,大戶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老北京放鞭炮的講究  
  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寫到:“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老北京的俗語中說:“過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見,老北京人已經將過年放鞭炮當成過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操辦。 
  老北京人怎麼放
  老北京人過年期間放鞭炮,王浩驊認為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即表示送舊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徵新年的到來。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稱:“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放炮仗、煙火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特別是男孩子,過年時所得的“壓歲錢”,除了少部分在廟會上買些風味食品或者玩具外,大部分都用在購買花炮上,俗稱:“姑娘戴花,小子放炮”。
  進臘月闢“花炮市” 舊時的北京城,一進入臘月,鬧市區就開了臨時的“花炮市”。花炮歷來是年前的熱門貨、俏貨。有的時候,城內的茶葉鋪中也代銷各種花炮。清末民初,北京城內所售花炮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鞭炮,通常有以大草紙人工卷制和機器卷制的兩種,外表裹上紅紙。機制的小而緊,響聲清脆,謂之機器鞭。還有用牛皮紙捲成(外邊不包紅紙)大號炮仗,爆聲猛烈,每掛有五十頭,一百頭,五百頭,一千頭不等。
  2麻雷子,一般長2寸,直徑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紙裹成,每層草紙之間均加纏麻皮,並將頂端紮緊外面包上紅紙。點燃之後,爆聲如雷。
  3,二踢腳,俗稱:“二踢子”、“雙響兒”。通常為草紙捲成,約4寸高,直徑7、8分粗的大炮仗,頂端以秫秸皮紮緊,外邊裹上紅紙,燃放時,在地上一響蹦起來,到天空再響一聲。另外一種是由牛皮紙捲成4寸高,直徑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紅紙。
  4,旗火,也寫作“起火”“起花”。常見的有大、小兩種,大旗火狀如大炮仗,本身長3、4寸,直徑5分,綁在一根4、5尺長的葦杆上,點燃後,能猛躥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小旗火本身狀如小炮仗,綁在一根秫秸皮上,點燃後,躥之丈餘。
  5,炮打燈兒,通常為圓筒形,高約3寸,直徑5分,外皮裹上紅綠紙及木刻版門票,點燃後的聲音像炮。隨著聲響崩出一個光球兒,謂之炮打單燈。崩出兩個光球兒,謂之炮打雙燈。
  6,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徑約碗口粗,燃點後,噴出火花,一般均為火樹形。
  7花盒,屬於高檔煙火,狀如扁平大圓盒,以彩紙糊成外殼,小的周園直徑一尺有餘,大的五尺以上,有3層至15層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將盒子懸掛其上,燃放時,逐層下落獻彩。
  從臘八就開始放
  老北京舊時燃放煙花爆竹一般從臘八就開始,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會買上一些鞭炮回來。家裡的小孩子是最高興的,每天都能放幾個過過癮。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大人的帶領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在隨後的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都會燃放爆竹。
  元宵節商家舉辦焰火會
  除了以家庭為單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節還有一個放鞭炮的大節目,就是在元宵節期間,商家舉辦的焰火會。城內的南貨店、綢緞莊、糕點鋪等各大商號為了招攬生意,招攬主顧,紛紛舉辦街頭煙火大會。一般以一條街為單位,一條街上的商號各自在自家門前附近空地上選好位置,搭起高架子,將各種花盒,太平花等掛在架子上,並在架子上寫著“本號為酬謝主顧,定於今晚燃放花盒煙火,共慶上元,同樂春宵,歡迎各界光臨指導”。有的商家還利用這個大好機會貼出減價的。一般的焰火會中,各個商家的心裡面都較著勁,暗自對壘誰家的最漂亮,最巨集大。有的商家為了烘托氣氛還請來舞獅、高蹺等花會的表演。北京城裡的老百姓,在這一天都喜歡出來逛大街看焰火表演。為什麼過春節有放鞭炮的習俗?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晒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