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極具特色京族的樂器 京族有哪些樂器?

風土人情 閱讀(2.15W)

京族是生活在中國南方廣西地區,一個少數民族,靠近南海地區,主要是做魚沿海打漁。那麼關於京族的樂器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京族有哪些樂器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極具特色京族的樂器 京族有哪些樂器?

獨絃琴
  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境內,面臨南海,主要從事沿海漁。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數為22517人。京族同時也是我國現存唯一會演奏獨絃琴的民族。

一、獨絃琴的種類
  獨絃琴有竹製和木製兩種。獨絃琴結構簡單,以半邊長大的竹筒或楠木做琴身,在琴左側釘上一跳小柱,柱上繫上一條絃線,由高至底拉向右側,演奏時用左手按住小柱,右手以小竹片彈撥。基礎聲區聲音粗糙,有沙沙聲;低音區豐厚飽滿;中音區清澈明亮;高音區短促尖細。多用1/2至1/6泛音。宜演奏緩慢抒情的曲調。用推拉搖桿產生各種滑音、倚音、波音、迴音、顫音,特色鮮明。可獨奏或伴奏。伴奏京族民歌效果較好,琴聲配著曲調,音色十分幽雅。獨絃琴的樂曲流傳最廣的有《高山流水》、《騎馬》、《相思曲》、《搖網床》和《漁家四季歌》等。《高山流水》演奏起來,曲調抑揚頓挫、清雅悠揚,像逶迤的小溪淙淙作響,流過靜靜的山林,彷彿在人們面前展示了大自然的潺潺流水和南方美好的山林景色。我國著名獨絃琴演奏家有田昌、冷定慧、何紹等,民間藝人有阮世和、蘇善輝、裴永東等。

二、獨絃琴的傳說
  在民間,獨絃琴的由來有著美麗的傳說。關於傳說,一說是南海龍宮的仙琴。敘事長詩《琴仙》中說:鯊魚精向南海龍王七公主求婚不成懷恨在心,盜走龍宮的蜈蚣笛到京族地區興風作浪,搞得“人間亂糟糟”。七公主奉龍王之命,抱著獨弦仙琴到人間降伏了鯊魚精。傳說獨弦仙琴的弦是用七公主的頭髮接的。她總共有仙發九萬九千九十九根。仙發接起的獨弦仙琴:

“彈得瞎子眼復明,彈得聾子耳朵靈。

彈得跛子好了腳,彈得哭聲變笑聲。

彈得後生洞簫又吹了,彈得姣姣琴聲又響了。

彈得大叔螺號更動聽,彈得嬸嬸又把舞來跳。

彈得啞巴又唱歌,彈得昏睡的人又醒了。”

後來,鯊魚精為了報仇,趁七公主睡著的時候,將獨弦仙琴的弦弄斷,把七公主的頭髮拔光,最後只剩下一根。琴仙七公主寧願自己死去,拔下最後一根壽命仙發,接上了獨絃琴。所以獨絃琴是仙人所授,一代一代傳下來,至今仍然彈奏。

另一個傳說是:古時候,京島上有個小姑娘叫杜美英,剛生下幾天,父親被財主逼債而死,母親又被財主搶走,當地有個王嫲姥(京語,即大娘)收養了她。轉眼美英長到了14歲,京島遭到龍捲風的襲擊,王嫲姥的茅屋被掀掉,鍋被砸爛了。母女倆被迫到院裡京島的十萬大山以行乞為生。一天,母女倆行乞到一座廟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尼姑收留了她們。原來老尼姑是位仙人,她見母女倆心地善良,便將獨絃琴傳授給杜美英。以後母女倆回到京島,美英常常利用空閒時間為京族人民演奏獨絃琴,並教會人們製作和演奏,獨絃琴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三、獨絃琴的現代意義

獨絃琴是京族文化的象徵,是京族傳統節日“哈節”裡必不可少的演奏樂器。獨絃琴雖然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調清雅,多有變化,演奏之時,琴音時而高山流水,時而魚翔碧波,時而驚濤拍岸,時而如百鳥朝陽,深受京族人民的喜愛,反映出京族人民捕魚生活的場景。夜深人靜的時候,撥弄琴絃,悠揚的琴聲會劃破長空穿的很遠很遠,男女老少聞聲而至,圍坐在琴手身邊,遙望著浩瀚的大海,靜靜聆聽,久久不散。

新中國成立前,獨絃琴只是一種流行於民間的自娛用樂器,從來未在舞臺上演奏過。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京族的民族樂器經常出現在舞臺表演中。20世紀50年代,老藝人蘇普輝、阮世和以古老的獨絃琴登上了廣東省中國紀念堂演奏了《高山流水》;80年代何紹老師獨絃琴一曲《激戰邊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演奏轟動全場觀眾;王能伴曲演奏獨絃琴《我愛京島》、《拜海》、《歡樂的哈節》、《趕海》、《思鄉曲》等9首樂曲,中央國際廣播電臺錄音向世界各地播放;90年代一曲《大海情深》,在重慶市參加全國第九屆“群星獎”決賽中獲中央文化部授予作曲銅獎、演奏銅獎。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聰明的京族人對獨絃琴進行了大膽的改造。考慮到老式獨絃琴音量極小,只能彈奏器樂獨奏曲和民族伴奏曲的拖點,在琴身安置拾音器,然後連線擴大器,在有音箱將擴大的琴音傳輸出去,從而變成電聲獨絃琴。電聲獨絃琴在保持原有民族樂曲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電聲樂器的有點,如音域寬廣、音色豐富等,從而可以彈奏器樂獨奏曲、民族伴奏曲、流行歌曲等。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京族的獨絃琴文化並沒有被時代的大潮做淘汰,反而愈加的受到重視。全國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同志曾說:“京族音樂早在全國流行,全國唱紅一時的歌曲《難忘今宵》就是用京族樂調而寫的!”獨絃琴曲《我愛京島》也載入了廣西高階中學音樂教材。1996年上海旅遊節上,獨絃琴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受到了空前的關注。1997年我國著名獨絃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啵咧演奏家李平先生與人合作,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龍首獨絃琴。2000年,中央電視臺《東西南北中》節目播出了京族農民的獨絃琴演奏。2001年,獨絃琴登上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再一次向全國人民展現了獨絃琴的風采。2002年,李平先生的學生隨中國紅星民族樂團進入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讓獨絃琴的優美旋律迴響在世界最高音樂殿堂的上空。

獨絃琴可謂是京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不僅是京族人民知識、智慧和技能的載體,同時在團結京族人民,增強京族社會認同感與凝聚力的重要渠道。蘇春發曾經說:“獨絃琴是我們和客人溝通最好的橋樑。”獨絃琴也是京族人民向中國甚至向世界人民,展現其獨特民族魅力的視窗。對匈牙利民族音樂的復興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著名的匈牙利民族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表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誌,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本質最完美的音樂表現。”可見,在京族地區保護獨絃琴藝術,對於京族歷史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作為收藏、展覽、宣傳少數民族文化的文物單位,現收藏了一系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其中就包括珍貴京族獨絃琴。

小結:獨絃琴是京族非常有傳統特色的獨奏之一,也是京族人最喜歡的樂器之一,在京族很多重要的場合都是能見到京族的身影。關於京族獨絃琴的傳說也是有很多,相關比較久的就是杜美英或者南海龍宮的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