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揭祕撒拉族的服飾和飲食文化

風土人情 閱讀(7.67K)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有著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漸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滲透在民族生活的裡裡外外。你知道少數民族之一的撒拉族嗎?這是一個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撒拉族服飾有著怎麼樣的風格,還有他們的飲食風俗又是怎麼樣的呢?

揭祕撒拉族的服飾和飲食文化


  撒拉族服飾: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

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繡花布鞋。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製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

撒拉族根據所處時代和環境的差異,不同的經濟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氣候特點,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最早的衣著穿戴,具有中亞遊牧民族的風格,男子一般頭戴卷沿羔皮帽,腳蹬半腰皮靴,身著“袷木夾”(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腰繫紅梭布。

婦女衣著同男子,只是頭戴赤青繰絲頭巾。爾後,男子一般穿寬大的短上衣或長衫、長褲,腰繫布帶,富有者則系綢帶,頭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腳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長衫,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頭巾)。

青年男子愛穿白色的對襟汗褂,腰繫紅布帶或繡花腰帶,外套適體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對比鮮明,顯得清新、乾淨而又文雅。結婚時,腰束用紅、藍緞子縫製並繡有各種花卉圖案、綴有繡帶的“繡花圍肚”,腳穿繡花襪子和布便鞋。

中年婦女的衣服較長,褲腳一般觸地,腳穿繡花翹尖的“姑古鞋”。青年婦女喜歡穿色澤鮮豔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綠色的對襟長或短坎肩,顯得苗條俊俏,喜歡佩戴金銀耳環、戒指和手鐲等裝飾品。

明末清初,婦女外出勞動時,用青布纏頭,喜慶節日身披寬敞的繡有花邊的披風。後來,改戴“蓋頭”,披在後面,有如風兜。“蓋頭”講究精美,顏色因年歲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婦女為綠色,象徵朝氣蓬勃、欣欣向榮;中年或婚後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徵成熟練達、沉穩持重;年長者多為白色,象徵白淨無瑕、自然樸素。

撒拉族飲食風俗: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甘肅等省。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小麥、青棵、養麥、土豆、蠶豆、豌豆、蔬菜、瓜果等。飼養馬、牛、羊、驢、騾、雞、鴨、兔等。習慣上日食三餐。主食多為麵點,如花捲、饅頭、烙餅、面片、拉麵、擀麵、攪團等。所制散飯頗有地方特色,製法是將麵粉或都面徐徐撒入開水裡,攪成糊狀的面粥。攪團的製法與散飯相同,只是比散飯要稠一些。食用時配以酸菜和蒜泥、辣椒等辛辣作料。撒拉族多由年輕婦女和姑娘專司做飯、端盤子,不與老人、長輩同桌。他們一般喜飲茶,不飲酒,茶主要是奶茶和麥茶。為亡人祈禱時要煮麥仁飯。麥仁飯是小麥去皮後與羊(或牛)雜碎及少許豌豆、蠶豆放人大鍋裡熬煮,成熟後再加一些麵粉、鹽、花椒粉等‘製成的像粥似的飯。在食用前,要請全村男女老少自帶碗筷來吃,先男人,後婦女,席地而坐,隨來隨吃,因故不能來的也可讓別人帶回去。親友之間往來,一般要互贈鍋饃、酥盤(一種類似大饅頭的蒸饃)、“比利買海”(用植物油、麵粉製成的油攪團)等,節日通常炸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