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詳細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風土人情 閱讀(2.86W)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一個補充的歷法,尤其是在古代,人們在從事農活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都和這24節氣息息相關的,那麼,24節氣是有什麼樣的含義,它的來歷是什麼?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詳細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一、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曆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24節氣的來源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由於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
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如今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七年級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七年級,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七年級),而是公曆2008年2月5日。

小結:現在很多人都忘記24節氣的最初用來做什麼的了,而現在記得24節氣這個曆法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是隨著人們傳統文化的追溯相信想了解24節氣的人會越來越多的,如果你也想了解不妨關注本網站關於節氣的文章,這些一定讓大家收穫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