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漢族的婚禮習俗 你都知道哪些?

風土人情 閱讀(1.63W)

在國今中外中國都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一對新人結婚的時候更加是如此。漢族在結婚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的禮儀習俗,那麼你具體都知道哪些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漢族的婚禮習俗 你都知道哪些?

漢族婚禮習俗1、議婚
  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的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與不成,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託付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的“納彩”。媒人議親,一般首先口頭上探詢雙方意圖,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謝絕,俗諺“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許,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漢族婚禮習俗2、訂婚
  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訂婚,即“許親”、“定親”。男方可以鄭重地給女方家送去聘禮,至於數量多少,一般因時因地而異,視家境貧富而定。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的“納徵”,山西雁北一帶稱之為“下茶”,晉南一帶則稱之為“過大禮”。

漢族婚禮習俗3、嫁娶
  訂婚以後,如果男女雙方都已到當地認可的結婚年齡,男方家長便設宴邀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請人定一個好日子。因為民間認為迎娶之期關係到男女雙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選日子”,又稱“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請期”。 無論何種形式的喜禮,都要講究吉利,不能送諧音不吉的物品,如鍾(終)、梨(離)、緞子(斷子)等,一般也不送單數。有些地方要給待嫁的女子加“笄禮”,俗謂之“上頭”。古代女子十五歲許嫁時要舉行加笄儀式,即改變幼年的法式,把頭髮綰成一個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兒出嫁離家時,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帶孃家土的習俗。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孃家莊家的好運氣。這自然是農業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女兒出嫁時,要在坑上換上新鞋,然後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轎;有的地方是以紅毯或紅布鋪地(紅毯、紅布象徵一生走紅雲),女兒脫去腳上的舊鞋,進了轎再換新鞋。不管怎樣出門,力求腳不沾地。

漢族婚禮習俗4、婚禮
  新郎、新娘進門之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即開始舉行拜天地的儀式,這是婚禮告成的主要標誌。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行夫妻對拜禮。儀式結束之後,新郎要用一條紅綢牽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門口,新郎用一杆秤將新娘的“矇頭紅”挑下,然後新娘才進入洞房,或者等新娘進入洞房坐在床上後,兩人並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經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矇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範”,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

漢族婚禮習俗5、鬧洞房
  新娘被送進新房之後,多是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謂之“坐帳”或“坐床”。此時,有人端來栗子、紅棗、花生等撒在床上,邊撒邊念“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此謂之“撒帳”。以前坐帳要坐三天,為此新娘要在婚前幾天便要節食,以免坐帳時難堪,後來改為一天,或者象徵性地坐一下午。
  中國各地一般都有“鬧洞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俗話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

漢族婚禮習俗6、回門
  新娘婚後的第一次回孃家,俗稱“回門”、“回親”等。回門標誌著男子開始以新郎的身份進入女家,也是給新娘緩和初為人妻、初為人媳緊張的一次機會,女家往往也藉此機會來考驗新女婿。 回門通常由孃家人來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後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講究“爹接娘送,一輩子不生病”。

小結:要結婚的雙方首先要通過議婚,雙方父母同意之後,然後在談一談訂婚的事情。如果一切都順利的話,之後就是一起來商定婚禮,之後又到孃家回門也就預示著,這門親事正式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