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海南黎族紋身,黎族人為什麼要紋身?

風土人情 閱讀(1.48W)

黎族是我國眾多民族中的一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黎族紋身在世界民族中更是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在原生態的黎族中從百歲老人到50多歲的黎族婦女身上,觀察到各式的文身圖案,驚詫黎族原生態文化的深沉意蘊。紋身,在黎語中叫“打登”或是“模歐”。海南漢語叫“秀面”和“書面”。外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黎族紋身的文化。


  黎族紋身詳細介紹
  曾經沿著海榆中線公路沿途村莊探訪黎村紋身的婦女,紋身的青年女子已沒有了,身上有紋身的只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據說,婦女在世不紋身,死後祖先不認,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所以未受紋身的婦女,死後必須在身上臉上用木炭劃些圖案才能入殮。在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中記者尋訪到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她面對著我很沉默,說不清紋身的緣由,只說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年青人都不理會了。

海南黎族紋身,黎族人為什麼要紋身?

歲月也帶不走滲入面板的顏色
  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製,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如果生時不紋身繡面紋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誌,死後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袒。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再則,在上古時代,種族之間常發生互相殘殺的悲劇,把俘虜婦女作為戰利品。由於種種原因,婦女將成年時,務必進行紋身,易於辨識,亦避免為俘虜。所以,“黎家男女週歲即紋其身”。
  可以很清晰地看見紋身的顏色以幾何方形紋作為主要圖案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連施術年齡亦有所規定。各族按祖傳之圖案進行紋身,絕不能假借紊亂。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穀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
  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女子只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倘若違背或由於特殊原因不能按時紋身,不幸與世長辭,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遺留下的特殊標誌在紋身的位置,畫上圖案,才能將置於棺柩之中。不然,就沒有資格埋葬在黎族集體的墓地之中。

  關於紋身的傳說

  村寨中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氾濫,一對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
  對海南島的紋身習俗作記載最早的,可能是東漢楊孚的《異物志》。按《後漢書明帝紀》原注:“(永平十七年),楊浮(應作孚)《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為數支,狀如雞腸,操操下垂至肩’”。到晉代王範的《交廣春秋》也寫到:“朱(應為珠)崖、儋耳二郡……周迥二千里,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披髮雕身”。其後,宋朝的范成大、周去非、樂史;明朝的戴璟、顧;清朝的屈大均、張慶長、蕭應植,明國時的周文海、史圖博(德國人)、劉鹹等人,都在他們各自的著作中記述過黎族的紋身。

  最年輕紋身女約70歲

  黎族總人口約為124萬,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文身按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紋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說,在世的紋身婦女有2000人左右,年紀最大的90多歲,最年輕的也約70歲,她們去世後,黎族婦女紋身歷史也將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