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侗族婚禮的程式 侗族婚禮特色是什麼?

風土人情 閱讀(1.89W)

悄悄的,身邊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已經在發生著變卦,如婚喪嫁娶新事新辦,壽誕從易從簡,吊腳樓變成了“小洋樓”,傳統節日逐漸被現代節日甚至舶來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鄉田野式的對歌、祭祀、鄉土文藝表演日益淡化,所以接下啦小編給你們回憶一下民族特色侗族的婚俗吧。

侗族婚禮的程式 侗族婚禮特色是什麼?

  侗族婚俗簡介
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社交活動各地有不同形式。天柱、錦屏、劍河一帶,青年男女在農閒或趕場路上,三五成群地約會於山坡上對情歌,傾吐愛慕之情,當地稱“玩山”.盛大的趕歌坪集會,更是青年們選擇伴侶的最佳時期,他們以歌為媒,從唱歌開始而相識、相愛,許許多多的情人就是在這種活動中結成了美滿的姻緣。“行歌坐月”是黎平、從江、榕江、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晚上,幾個要好的姑娘聚集在一家堂屋裡紡紗、繡花,等待男青年的到來。有的後生雖不相識,但姑娘們總是腳手不停,一面紡紗繡花,一面熱情接待,以歌相問,以歌相答,以歌傳情,往往玩唱到深夜才離開。以後,經過多次接觸、唱歌,相互瞭解,終成眷屬。

侗族婚姻,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他人說合,都得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得到女方父母的應允,才擇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棄“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規而自由結合,婚後,再給女方父母道歉認親,個別甚至與家庭決裂。黎平、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婚禮簡樸。迎親的傍晚,由“接親婆”手提燈籠,背一床鋪蓋,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進門時,全家迴避。新娘進門後,坐在火塘邊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詞,向新婚夫婦祝福。接著,新娘動手架鍋作炊事儀式,表示她從此為這家主婦。只宰殺一兩隻鴨,閤家吃飯。所請親友最多十來個人。鄰寨的新娘子,飯後即歸,外村來的新媳婦,住上三天即回這種習俗,視夫妻感情和年齡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齡大的,一年半載即可到夫家落戶,包辦說合或年齡小者,兩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侗族大部分地區結婚多在春節期間舉行。春節前後,許多新婚夫婦雙方家庭都要舉行隆重的婚慶活動。這種活動稱為“吃糯米飯”.婚慶這天,男青年穿著一新,挑著青、紅、黃、綠等各色糯米飯和豬肉、米酒,擁著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們攔住,以草標,用具或其他農作物為障礙,堵住路口,同人夥子對起《攔路歌》。一道道關卡靠唱歌開啟。到了大門前,響起迎客禮炮,眾親友出門把新郎和同伴迎進房中,一起吃飯。飯畢,新郎一行在炮聲中,擔著新娘的衣服、頭帕、侗錦和尖頂船形繡花鞋,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告辭。姑娘組織群送,依依而別。但是,新娘沒有跟新郎走,只算舉行了結婚儀式。以後逢年過節,才到夫家小住幾天。

三穗、天柱、錦屏、劍河等縣部分村寨的婚俗,無論是自由戀愛或父母包辦均得請媒人說親三次方成。婚姻的程式一般分放籃、訂親、結婚三個階段。結婚時,新娘多“哭嫁”,女友“伴嫁”,並唱《伴嫁歌》。在新娘哭嫁時,男友悄悄送來禮物,新娘暗託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後門與情友話別。凌晨,新娘出嫁時,鞭炮響,嗩吶吹,堂屋裡擺起分離酒,閤家同飲後,父母贈送嫁妝,新娘由親兄弟或黨兄弟背出大門。兄弟姐妹組成一支數十上百人的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送到郎家。這批送親客稱為“皇客”.新娘由“引親孃”領經堂屋時全家人迴避不照面,然後把新娘引入洞房。“皇客”在新郎家住吃一至三天後,和新娘一起回孃家。

夫妻不睦,感情破裂,提出離婚的,古俗非常簡便。黎平、從江一帶有些村寨,女方提出離婚,只要挑一挑水到夫家,對其父母說句“我今後不能來服侍您老人家了”之類的話,就算離婚了;男方要求離婚,則砍一挑柴到女家說句“望妹另找好人家”等語,從此算離婚。有些村寨搞象徵性的離婚手續,媒人用男家的破飯簍裝飯和魚給女方吃後,將飯簍扔掉,表示各奔東西,不再往來了。但女子提出離婚的一般還得賠償男方的彩禮錢。

侗族婚俗特色
中寨與坐妹
中國廣西的侗族同胞,在擇偶時有走寨與坐妹的婚俗。當吃完晚飯後,三五成群的小夥子便會拿著風雨燈,彈著侗族琵琶,吹著侗族笛子,一路唱著侗族情歌,到別的寨子去。到了那個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會亮起燈來,或者女青年從木樓裡伸出頭來看看。這時,這群男青年就以各種藉口到某家去坐一會兒。如果女的看中了這群男青年中某一個的話。她也找出各種藉口把這個男青年留下,比如說借他的燈籠用一下。這時其他在場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統統迴避,這就是走寨。接下來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後,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攏,最後一起坐在火塘邊,一面低聲地對唱情歌,一面閒談,藉以達到雙方初步的瞭解。直到三更過後兩人才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地點,然後女的把燈籠送還男方。以後雙方便設法瞭解,直到都認為情投意合了才到訂婚階段。

十二碗離娘粑
“粑粑傳情”是中國侗族男女青年的獨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夥子互相中意後,姑娘會揹著父親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嬸孃)家裡去做粑粑。幽會時,姑娘唱完優美的情歌后,將12對雪白的粑粑送給男友,以表達她一年12個月對男友的相思之情。男友吃了姑娘的粑粑後,到下一次幽會時就要回送給姑娘12包糖作為酬謝。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輕婦女要連夜趕做12對碗口大的“離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個月生活美滿,並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離娘粑被接親人帶到婆家,切成細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禮的酒宴上吃,讓每個人都分享幸福和快樂。

定情討蔥蒜在貴州鎮遠地區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他們通常是以討蔥蒜的形式定情的。每逢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盛會,穿戴漂亮的姑娘們,便會手提裝有蔥蒜的竹籃來到小溪旁,她們以沖洗蔥蒜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在姑娘們洗蔥蒜時,周圍會有許多小夥子趁機尋找稱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夥子就會不失時機地上前,當著眾人勇敢地對姑娘說:請把蔥蒜送給我吧!如果姑娘覺得滿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蔥蒜籃子交給他,反之,她絕不相送。接下來這對通過討蔥蒜建立了聯絡的男女青年,還要在單獨約會和對歌中作進一步的瞭解,並約定送還籃子的時間,這才是戀愛成敗的關鍵時刻。送還籃子通常是在農曆四月初或農曆六月六,到時姑娘若收下放有禮物的籃子,說明大事已定,否則就算完了。

踩腳後跟定情居住在中國貴州東南天柱石洞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著一種“踩腳後跟”表達愛情的傳統習俗。不管是小夥子還是姑娘,只要是一方看中了對方,就要在趕場的時候,想方設法與心上的人靠近,並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後,回過頭來,如果看到踩自己腳後跟的人是自己喜歡、中意的人,便會跟著專來踩腳後跟的有情人走出場壩。去講日子(即約會)。如果被踩腳後跟的姑娘對來踩腳後跟的人不感興趣,便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別人腳後跟的人,踩了之後便回身就走,走到場口時才回過頭來,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著來了,要是跟著來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興興地去講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沒有跟著來,就說明對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強,於是便重新返回場壩去,另外尋找可踩的物件。

黎平巖侗的婚俗,青年男女在晚上是最熱鬧的時候,晚上去行歌坐月,兩個如果相互喜歡的話,就私下定好,然後就請媒婆去女方說媒,如果雙方家長沒有意見,那麼就送點喜糖。到要結婚的時候,女方就要求對方送一隻鴨子給孃家就可以了,女方晚上自己就到男方家裡來。這樣就完成了結婚。

黎平有的地方侗族的婚俗,還先試婚,如果有了小孩後,一年後,就到南方家裡來,一起白頭到老。

侗族婚俗形式
侗族婚俗兩頭黑迎親
迎娶新娘,不備花轎,只派引路郎和押禮公挑著禮物前往。入暮到大約半夜時分,才將新娘接到男家,迎親禮物也較簡單,一般是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餚。

定親茶
龍勝縣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贈信物,確定戀愛關係,送過訂親茶,才正式向社會公開。男方準備糯米粑、米花和酒菜,請舅爺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親人向女方父母介紹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況,女方家裡人也介紹女青年的情況。此後,男女雙方都要恪守諾言,不能隨意悔婚。

引路郎
侗家特有婚俗。就是替新郎接引新娘的男子。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興旺、被本寨鄉親公認為最幸運的人擔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帶上禮品前往女家。睡到雞叫頭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鬧醒,起來打粉腸油茶,姑娘們吃飽喝足,才放新娘出門。引路郎要機智靈敏,能說會道,不怕詰難。姑娘們越鬧得歡,越證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親屬就越高興。喝粉腸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們牽腸掛肚,心連著心。

換燈帶
新娘出嫁前夕,雞叫第3遍,引路郎將新郎家的燈籠掛在新娘房門上,連催3次,新娘依依不捨地走出房門。隨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燈籠的草繩,掏出早已編好的花絲帶繫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經相連。

侗族婚俗習俗
篝火迎親
侗寨在黑沉沉的夜空中枕著大山腰進入了夢鄉。只有那連線村寨的要道,岔路口、小溪旁,三堆五堆篝火,時明時滅。閃著疲憊的眼睛……

篝火旁圍著侗家的男青年,亦有些半大的男孩走來,青年們當然是歡迎他們的,因為當火堆裡的柴草將燃盡的時候,長几歲的男青年便指派他們摸黑去弄些柴草來,又把篝火撥旺。孩子們也樂此不疲,他們頑皮的瞼蛋在跳動的篝火中閃著興奮的光芒。

歲闌年盡,寒氣逼人,這些男青年何以不在家休息,跑到村邊路口燒火幹什麼呢?原來他們在等著看接新娘。

程陽橋畔侗家人接新娘,大都選在春節前後,且集中在臘月二十八、三十晚上。這晚,大村寨接來的新娘多達數十個,少也有十個八個。接新娘不抬轎子,不送嫁妝、不吹嗩吶,只由新郎和伴郎在雞叫前把新娘接出家門。

男青年們或是懷著好奇,或是圖先睹為快,或是有意去羞新娘。總之他們早有準備,為新娘設計好走的路線。他們在別的岔路、小路,或是他們認為新娘不應該走的道路上,鋪上爛塘泥,撒上陰溝水,只留下唯一的通道,於是穿新鞋襪的新娘別無選擇,只奸乖乖地按照他們設計的路線朝篝火邊走來。

當新娘走近第一堆篝火旁時,睡眼惺忪的守火人頓時精神振奮,悄悄溜入暗處。篝火的亮光將新娘的瞼蛋映得紅紅的,還有興奮和害羞都交織在臉上。此時暗地裡便驀然響起“煎蠟嗚唬,雨蠟唬”的歡呼聲,這是守火人快樂的叫喊。繼之,半大的孩子們還似念似唱著順口溜:“新娘新娘快走吧!快快跟郎到婆家,恩恩愛愛同哥睡,早日抱個胖娃娃!”聲音在夜空中傳了很遠,守在下一堆篝火的人們聽見了,激動異常,趕快新增柴草,迎接新娘。這樣下堆篝火送,再下堆篝火接,新娘大可不必打燈,光亮一直照到婆家門口,這就是侗寨裡流傳久遠的篝火迎親。

新娘擔水
你想看到侗家新娘擔水,可得有點耐性,瞧瞧那些站巷道抱孩兒的婦女,這隻手痠痛了,又換另隻手,有時等了老半天,還不見新娘影子,可誰也捨不得離去。

新娘擔水,是新娘到婆家後第一次向村人亮相,不經過一番精心打扮,新娘是不輕易出門的。在此之前,婆家請幾個在行婦女幫新娘插花戴銀,忙上忙下;打扮後的新娘,裡外都穿著自家織染的新衣,手腕套上花手鐲,大圓形的項圈蓋至胸間,球球髻上插一束束銀花銀朵,耳環串串丁零作響……之後,新娘才擔桶出門。

婚嫁形式與婚嫁歌
伴嫁與伴嫁歌、哭嫁歌
在侗族的婚姻習俗中,如果女方對婚事表示同意後,男方就下聘禮定親,並擇定結婚日期。從訂婚到結婚一般都有一到三個月或半年不等的時間。在這期間,嫁孃的同伴們每天晚上都要到她的房間來作伴,姑娘們一邊同嫁娘做嫁妝,一邊聊天談心,並唱伴嫁歌。這時,它們唱的伴嫁歌都是訴說姊妹之間的情誼,如往日一起做伴,一起勞動時的點點滴滴。這種伴嫁歌曲調委婉,是嫁娘臨嫁前與同伴們互相傾訴感情時所唱的歌。

臨近出嫁了。這時嫁娘就要唱哭嫁歌,只要有人走進她的房間,她就哭誰,來陪伴的人也跟著一起哭。這種哭不是單純的哭聲,而是拉長聲音的一種訴說,聽起來像歌唱一般,因此叫哭嫁歌。這時,哭家中的親人是必不可少的,哭的內容主要是訴說親人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以及就要與親人離別的難捨之情。每當這時,親人們也用哭聲勸慰。這樣,一首接一首地哭嫁歌,聲聲動情,場面極為動人。在侗家,嫁孃的哭嫁歌唱得越好,就越能表現出她的聰明才智,明白事理,也就越能博得人們的稱讚。

婚禮與酒歌
侗族舉辦婚禮一般進行三天。其活動內容豐富,場面熱鬧非凡。活動的進行都要唱歌,當然,主要是唱酒歌。

酒歌,侗語稱“嘎靠”,是喜宴筵席時唱。曲調豐富,內容廣泛,有讚歌、感謝主人歌、相互問答鬥智的盤歌等。用真假聲結合的細聲演唱。

按侗家的習俗,第一天,首先是迎親,也就是男家迎親客到女家迎接新娘。迎親是侗族婚俗中一個極富特色和有趣的環節。各地的迎親方式不一,有“火把迎親”、“搶新娘”等習俗。

在這些有趣的迎親活動中,對歌是主要的活動內容,每一種迎親方式都是圍繞著對歌進行的。如在湖南靖縣回鄉,有“夜娶”“夜嫁”的習慣。當男家的迎親隊伍夜行十餘里路來到了新娘的團寨時,團們緊閉(每個團有一張門),原來這裡是不可以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能接出新娘,還要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例如:

女家歌手問:你從哪方哪路來?

哪方哪路上長嶺?

長嶺的樹哪人栽?

江邊的橋誰人架?

誰人打馬踩橋來?

橋頭有口什麼井?

橋尾有塊什麼巖?

男家歌手答:我從江邊小鬥來

西邊路上上長嶺

長嶺的樹孟良襲

江上的橋魯班架

六郎打馬踩橋來

橋頭有口仙魚井

橋尾有塊飛山岩

盤問對答完畢,女家才宣佈發親。

當迎親的隊伍把新娘及陪同新娘來的孃家客人接到男家門口是,男家迎親婆一邊熱情地上前迎接,一邊唱著《迎親歌),孃家客人唱《答謝歌》,在歌聲中,迎親婆把客人迎進了家中。晚上,就是婚禮的正餐,各式酒菜非常豐盛。主客人席就餐,在就餐前,主人先唱《請客歌》,隨之,客人唱《祝賀歌》、《讚歌》等。在席間,主客互相敬酒,這時主人唱《敬酒歌》,客人唱《謙讓歌》。主人以歌獻酒,而客人則以歌致謝,彼此你敬我讓,你唱我答,哪方答不上歌就自覺喝酒,整個席間幾乎沒有語言交流,一切都是以歌代言。歌越對越精彩。酒越喝越盡興。對歌喝酒,喝酒對歌,一直延至深夜,圍觀的人也濟濟一堂,整個侗寨的夜晚顯得格外熱鬧。

外界以及網路的影響,少數民族侗族的年輕人對民族歌舞、樂器、服飾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侗族文化發展的空間已經是越來越來狹窄了,所以這些文化真的是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