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回族的風俗習慣 你對回族都瞭解多少?

風土人情 閱讀(2.31W)

回族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回族擁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擁有著自己民族的特色,自己的宗教信仰。那麼關於回族的風俗習慣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回族日常生活中有風俗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回族的風俗習慣 你對回族都瞭解多少?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頭戴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掩蓋起來。蓋頭有少女、媳婦和老年婦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媳婦戴黑色的,老年婦人戴白色的。老年婦人的蓋頭較長,少女、媳婦的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有的還繡有花邊和圖案。婦女服裝為右衽大襟短上衣,著長褲。年輕人喜歡在前襟、胸前繡花,在衣服上鑲色、滾邊。男的頭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兩種。上著對襟短上衣,穿白長褲、白襪子,喜歡在白襯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鬍鬚的修飾。男子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鬍鬚,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鬍,有的留全臉胡。

婦女護頭面的頭巾,源於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的影響。遮住兩耳、脖子和頭髮,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淨。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佈:"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後,新郎陪著新娘"回門"(即回孃家)。有的當日"回門"。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後,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過三天。出葬前,要洗淨全身,叫"著水"。洗後用寫有經文的大小兩塊白布(叫"開凡",女性多一塊)裹身。口、耳、鼻、眼、額頭、手腳處,要放冰片、麝香。然後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內專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親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領送葬者舉行"站禮"儀式:人們面對"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誦讀《古蘭經》章節(內容是祈求真主寬恕死者,祝願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墳地。墳坑深兩米,直坑西壁再挖一個偏洞(稱"熱合提"),上圓下方,高約一米,長可容體。將亡人頭北腳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後,用磚封好洞口(熱合提門,然後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魚脊形墳堆。火葬時,阿訇誦經,親屬不許啼哭。葬後三天、七天(頭七)、月齋(一個月)、"十"、"百日"、"週年"一般要在家請阿訇誦經。主麻田、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到墳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後,還要請阿訇"走墳"、"守墳"四十天或一百天。

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節慶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開齋節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裡,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果子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
  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阿述拉節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餚。

一回族的婚姻觀及婚姻形式
  回民的婚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習俗慣制,如對婚姻的認識和態度,選擇婚配的條件以及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等都具有鮮明的民俗特點。

(一)回族的婚姻觀
  包括回族對婚姻的認識、態度以及對結婚配偶選擇的要求和婚姻制度等。

回族認為,婚姻是構成家族、產生親族的基礎。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結婚是“瓦直卜”(意為當然),為繁衍子孫而結婚是“遜奈”(即聖行)。因此,主張回族穆斯林男女都要結婚,反對終身不娶、不嫁的獨身主義。回族對婚姻的這一態度,主要是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明確規定:“你們中未婚的男女和你們的善良的奴婢,你們應當使他們互相配合。”“他從你們的同類中為你們創造配偶。”穆罕默德也說過:“有婚娶能力者應當結婚。”甚至認為誰不服從他的言行,就是違揹他,“我是你們中最敬畏、最害怕真主的人,但我封齋、我開齋、我禮拜、我睡覺、我還娶妻。誰違揹我的聖行,誰便不是我的教民。”

回族從形成至現在,始終反對禁慾,反對絕欲,反對終生獨身。無論是阿訇,還是一般穆斯林,一般都結婚成家。但也不是絕對的,也有不求婚配的現象。伊斯蘭教中的嘎得林耶門宦的教主或遷居拱北居住靜修的人,過去有終身不娶的教俗,其中有一條教規就是“戒色”,即割斷紅塵,不娶妻室。但這畢竟是極少數。

回族對婚姻條件看得很重,要求男女雙方必須都是穆斯林。尤其是在回民聚居區,這種擇偶的基本條件至今仍在堅持,一般不與非穆斯林婚配。即使在穆斯林內部婚配,也有許多傳統的條件,一是看教門,即是否真正的信奉伊斯蘭教,是否言行一致;二是看根基,主要看所選擇配偶的家庭的家風,是否是正派人家;三是看貧富是否過於懸殊。

對於個別或極少數與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議條件,要求漢族或其他非穆斯林一方“進教”,即皈依伊斯蘭教,或願意接受並遵守回族的風俗習慣,才能正式確定婚姻關係,在結婚時,還要由阿匐主持舉行“進教”儀式。《古蘭經》中明確規定:“你們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婦女,直到他們通道……你們不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以物配主的男人,直至他們通道。”

回族還嚴禁血親、近親之間結婚。特別是嚴格禁止同母、女、伯母、嬸母、姨母、乳母、岳母等長輩結婚,也不許同親妹妹、乳妹、侄女、甥女、兒媳以及有夫之婦結婚。回族這種文明進步的婚姻習俗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在伊斯蘭教創立前,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非常混亂,近親、血親結婚之現象普遍存在。伊斯蘭教創立後,這種現象才得到了禁止。《古蘭經》曾指出:“你們不要娶你們的父親娶過的婦女,但已往的不受懲罰。這確是一件醜事,確是一種可恨的行為,這種習俗真惡劣。真主嚴禁你們娶你們的母親、女兒、姐妹、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們所撫育的繼女……真主還嚴禁你們娶你們親生兒子的媳婦,和同時娶兩姐妹。”

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注意社會道德風尚,注意人類進步,現在基本上沒有伊斯蘭教提出的那些血親和近親的婚姻關係。但在偏僻落後的山區,由於貧困原因所致,仍有個別兄亡弟納其嫂的情況。

回族的婚姻制度: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當中的一些官吏、富商、地主等,按照《古蘭經》的有關規定和“聖行”,有娶二、三、四個妻子的,但很少有超過四個妻子的,絕大多數回民還是娶一個妻子。

新中國成立後,回族與其他民族一樣,按照憲法規定,一律實行一夫一妻制。
  回族還注意婚姻道德,認為不正當的兩性關係為最不道德、最卑汙的行為。《古蘭經》強調說:“你們不要接近私通,因為私通確是下流的事,這行徑真惡劣!”

回民對離婚比較慎重,一般不隨意離婚。有的夫婦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欲離婚時,回族當中的阿匐或有威望的老人儘量勸說,勸說後確實無效者允許離婚。離了婚的婦女或丈夫死後改嫁的,都要等待一段時間,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懷孕。有些夫婦離婚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想復婚時,須經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說和,在政府登記後,由阿匐念“尼卡哈”復婚。回民認為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

(二)回族的婚姻形式
  回族的婚姻形式,從古至今,主要有回回婚、教內婚、表親婚、交換婚、招養婚、回漢婚等型別。

回回婚,是回族婚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種形式。相對回漢婚來講,它又是回族中最廣泛的婚姻形式。主要是指回回間相互通婚。

回回婚的最基本要求是,男女雙方必須都是穆斯林,不管是哪裡的回族,只要不是自己的血親和近親(包括伯叔所生的妹妹),不是和自己同乳的人,都可以結婚。但男女雙方必須同意,而且有兩個以上的證婚人,聽到男女雙方表示同意的話才行。

教內婚,這是舊時由回回婚中分出來的一種,是清代伊斯蘭教的幾大門宦形成以後出現的。伊斯蘭教幾大門宦形成後,由於各教派在履行伊斯蘭教功課方面,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教派之間的矛盾,使回族的通婚範圍越來越窄。一般來講,過去伊斯蘭教的虎伏耶、尕德林耶、哲赫忍耶等門宦的回民不與伊黑瓦尼派的回民通婚;甘肅等地的賽來非耶派的回民也不與伊黑瓦尼派的回民通婚。即使有少數通婚的,在舉行婚禮時,雙方的阿旬或教民有時常常為一些細小的枝節問題,發生爭執,不歡而散,這對回族婚姻和回回民族內部的團結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現在這種婚姻形式已越來越少。

表親婚,在回族婚姻當中佔有一定地位,通常稱姑表親或姑舅親。一般都是兄弟的子女與姊妹的子女間互相結婚。回族認為這種婚姻是親上加親,是有牢靠基礎的婚姻,且彩禮、訂婚、結婚都可視經濟條件而定,親戚中好說話,所以這種婚姻過去在回族當中比較普遍。實際這是一種血緣、亞血緣婚的一種落後習俗,對子女的健康和本民族人口素質都有很大影響和危害。據調查,寧夏的涇源縣、西吉縣都是回民聚居的縣,由於近親結婚的多,他們生育的子女,多數都有先天性遺傳病症,如痴呆、弱智、傻瓜以及聾、啞、跛等生理缺陷,孩子的成活率也比較低。這一切給本人帶來了痛苦,給家庭帶來了煩惱,給社會帶來了負擔。我國現行婚姻法第二章第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現在回民雖然也認識到了“姑表”、“姨表”間結婚的危害,也知道婚姻法不允許,但還沒有完全禁止,看來還有一段認識過程。

交換婚,回族也叫換頭親。這種婚姻多在姑表、姨表當中進行,且一般在一代人中交換。如姑的兒子娶舅家的女兒為兒媳,舅的兒子娶姑家的女兒為兒媳,平等交換,互不送彩禮和財物等,只是適當買些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這種婚姻現在已經很少,只在家庭都比較困難的邊遠山區尚存在。

招養婚,回族也叫招女婿。這種婚姻多表現在女方家父母沒有男孩,需招一個兄弟較多的男孩子或孤兒到女方家為女婿,養老送終、接代傳種、繼承遺產等。招女婿,一切婚姻費用均由女方家負擔,婚禮在女方家舉行。

過去回族當中也有童養婚,就是抱養別人的幼女撫養長大,與自己的兒子成婚。童養婚一般都是家庭經濟富裕的收養家庭貧寒的孩子。童養媳被收養後,往往受到歧視,並擔負繁重的勞動。

回漢婚,即回族與漢族間通婚,這在回族婚姻習俗中佔據一席之地。回族與漢族通婚的習俗,在民間早就有回爹漢媽的傳說,反映了歷史上回漢通婚的情況。如《回回原來》裡說,唐王命徐茂公用60個唐朝小夥換回了60個回回,為了使他們安心,保唐朝江山,設大會給回回納夫人,後來回回定居了下來。新疆的《回漢自古是親戚》、寧夏的《靈州回回的傳說》等都講述到回漢通婚的情況。從這些民間傳說和史料看,早在唐代初期,隨著唐王朝與大食國的往來,回族的男先民們隻身來中國經商,與漢族女子通婚。唐中葉以後,越來越多的回族先民與漢族女子結婚,且長期定居,繁衍後代。《資治通鑑·唐紀》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年三月十六日諸番使人,所娶得漢女為妾者,並不得將還番。”由於回族先民在中國居住,時間長了,難免受到中國的影響,娶妻安家。到了宋代,這種回漢通婚的現象仍然存在。《萍洲可談》中記:“元佑間,廣州蕃坊劉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劉死,宗女無子,其家爭分財產,遣人撾登聞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須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這時,回族的婚姻由娶一般漢女到娶宗女為妻。

元代,來中國的中亞。西亞的穆斯林更多,“開始與中國人通婚,他們的人口增長很快……”
  元末明初,回族內部通婚已開始或正在形成,但明代統治階級下詔不許回回互相嫁娶:凡蒙古、色國人,須與中國人婚姻,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由此,逼迫回漢通婚。越強迫回族越不願意,逆反心裡越強,最後勢必造成對立情緒。到了清代,一方面統治階級對回族懷有偏見,極端仇視回族人民,致使回漢族之間矛盾重重;另一方面回族內部力量壯大,民族內部自相通婚,所以這個時期回族堅決反對回漢通婚,甚至把這種情況上升到一定高度來看待。如認為誰與漢族通婚,誰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回族穆斯林等。但是,任何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多年的歷史發展,雖然回族內部大都自相嫁娶,但在城市一些回漢雜居的地方,因回族內部通婚選擇餘地小,所以回漢通婚情況又多了起來。如四川、廣西、桂林、江蘇、常州、廣州、上海、北京等地自願與外族、特別是與漢族通婚的不少。從目前的情況看,回漢通婚主要是以回男娶漢女多,回女嫁漢男雖然有,但是很少,無論是回男娶漢女,還是回女嫁漢男,一般都要“進教”或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現在城市裡的漢族男女青年大都有文化,很少“進教”,但一般都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無論回男娶漢女或回女嫁漢男,《憲法》、《婚姻法》都給予了保護:“男女婚姻自主。”“回族同其他民族的男女自願結婚,任何人不得干涉。”

回族群眾在飲食、服飾、喪葬等方面有這樣一些風俗習慣。
  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

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服裝。

喪葬。普遍實行土葬、速葬、簡葬(或稱薄葬)。回族稱死亡為“歸真”。一般在三日內即行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淨身後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屍匣運入墓地。

小結:回族人多數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的教規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日常生活中,日常很多行為規則都是按照教規來進行。回族人也非常愛乾淨,當地人飯吃無論是飯前還是飯後都會洗手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