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漢族人口分佈,漢族人口總量

風土人情 閱讀(9.65K)

漢族是我國的一個主體民族,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約有13億漢族人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也都存在漢族的人口。我們都知道,漢族人口很多,漢族人口分佈很廣。那麼,你們知道漢族人口的具體分佈嗎?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漢族人口分佈,漢族人口總量

分佈局域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98%。

臺北馬偕醫院的林媽利醫師對於人類組織抗原的研究認為,原住民族的組織抗原跟臺灣漢人並不相同,估計臺灣的客家及福佬人中,有13%具有原住民血統。

林媽利指出:“在我們以前的研究發現‘臺灣人’13%的基因( HLA-A,B,C半套體 )是來自原住民,在那個研究我們是做了九族高山原住民及在消失中的‘巴宰’平埔族的研究,這雖然顯示‘臺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但因為昔日的九族臺灣平埔族現在已不易找到,無從研究及比較,所以到底有多少現在‘臺灣人’的基因是來自這些已經消失的臺灣平埔族是不得而知的。”

自2006年開始,林媽利的平埔族群遺傳資料陸續發表,唯尚未有正式論文於學術期刊上刊出,同時受到許多方面的質疑與批評,例如斯坦福大學人類學博土陳叔倬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發表《臺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一文。在2006年7月國科會科學季“多樣性臺灣”特展專文中,林媽利寫道:“臺灣漢人有26%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亦即2300萬人口中約有600萬人是臺灣平埔族及高山族的後代;其他74%是來是福建,是唐山媽的後代。”

2007年8月11日林媽利於《》發表《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文中林媽利表示經由檢驗100個臺灣漢人,52%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48%帶有亞洲大陸HLA。粒線體DNA(母系遺傳指標)方面,47%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粒線體DNA,48%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粒線體DNA,還有5%帶有日本人粒線體DNA。Y染色體(父系遺傳指標)方面,41%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Y染色體,59%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Y染色體。2008年8月28日,林媽利再詳細表示:“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臺灣人帶有原住民及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基因,也推測有90%以上的人帶有越族的基因, 而源自北方的漢族基因只有約87%。"。

當時的慈濟大學人類學教員陳叔倬,以及西拉雅文化研究者、西拉雅族人段洪坤,共同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上撰文《平埔血源和臺灣國族血統論》,對林媽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點質疑:

1、資料前後矛盾。在人類組織抗原方面,林媽利所聲稱的臺灣人體內單倍型來自原住民的比例從13%(2000-2001年)變到52%(2007年);線上粒體DNA方面,則是由26%(2006年)變到47%(2007年)。

2、歸類標準有選擇性。在林媽利的研究中,判定“原住民血統”時使用了“絕對寬鬆標準”,只要研究物件的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這三個基因系統中有一與原住民相同,則被歸類於“原住民血統”之列,但對“漢族血統”的判定卻相當嚴苛,必須三個基因系統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納入漢族範疇。若用同一標準衡量原住民血統和漢族血統,則可得87%的臺灣人有亞洲大陸血統,而85%的臺灣人有原住民血統,但林媽利只選擇性公佈了後者。

3、歸類方法不準確。如上所述,林媽利評判時的判定標準是“基因系統有無原住民基因”,而非“原住民基因比例是否比漢族高”,以提高“原住民血統”比例。但人類基因上萬,若依此“絕對寬鬆”標準,只要多檢測幾個基因系統,“原住民血統”的估算比例可以升到99、99%,但若按同一標準衡量“漢族血統”,估算比例達到99、99%的速度更快,所以全無意義。

林媽利後來撰文迴應,但文中並未回答兩人的問題,而僅質疑其動機是否有宣揚漢族血統論的政治意圖。

在陳叔倬、段洪坤對林媽利的迴應中,他們指出指出林媽利選擇性迴避他們的質疑,卻花大量篇幅提出無關原文內容的問題,要求林媽利正面迴應。他們討論了追溯祖源基因檢測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指出“基因溯祖”方法不可能準確,並引用Brodwin、Bolnick等學者的警告,指出追溯祖源基因檢測本質上更有政治意圖。

除此以外,在研究中,只要受試者自稱為平埔族人(無論是否真的有平埔族血統),林媽利就會將之置於平埔族樣本列中,而不需做進一步確認。

其他地區
自中晚明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中葉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果敢族
果敢族是緬甸的一個很特殊的民族:在緬甸,他們被指為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而在中國,有人指他們是明朝在緬甸的遺民。

明鄉人
鄭經在三藩之亂時出兵大陸,後因戰事不利撤退,若干將領四散海外,禮武鎮總兵楊彥迪投奔廣南,二鎮總兵周雲隆率一隊船在舟山,房錫鵬也有一支船隊在浙江烏洋,黃進在琉球。後以楊彥迪部將陳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貢〈今胡志明市〉,設明鄉會館,並有“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對聯自述身世。以明鄉人之名傳後世。

箕子朝鮮
商朝的遺臣箕子率商朝遺民(古河南、山東人,具體數目不明)到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此一說法為“箕子東來說”。韓國歷史學家尹乃鉉在其所著的《韓國古代史新論》中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並認為箕子來源於中國中原。

日本秦氏與東漢氏
日本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與東漢氏同為具影響力的氏族。自稱秦始皇的後代(新撰姓氏錄說是三世孫孝武王)。東漢氏則於三世紀至四世紀人,漢靈帝四世孫,應神天皇二十九年(太康十年)劉阿知帶兒子劉都賀與二千名族人由百濟東渡日本。居住在大和國高市郡一帶,被賜姓東漢直,他死後兒子襲職都加使主。他也成為大和王權中東漢氏始祖。他也與兒子都加使主與身狹村主青到江南請織匠到日本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因此被稱為都賀王),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們主要擔任手工業與保安工作(他曾經救出履中天皇)。 日本的高橋、原田氏、大藏氏、秋月、江上氏、阪上氏、志賀、櫻井、木津等姓這些多是阿知王后裔。東漢駒與遣隋使中的福因、阪上苅田麻呂、阪上田村麻呂也是他後人。在天武天皇時代東漢氏被授忌寸。

琉球閩人三十六姓
明朝時,明太祖接受琉球察度王的邀請,賜閩中舟工三十六姓。這些移民到達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島上建立了久米村,並定居於此。

高昌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佔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