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數九習俗 關於數九的傳統習俗

風土人情 閱讀(1.19W)

數九是中國民間風俗,數九天的來臨告訴大家寒冷的冬天開始來臨,數九天結束就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數九天也有一些習俗,具有一些文化韻味,在很早之前就開始有了。一起看看數九天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吧。

數九習俗 關於數九的傳統習俗

一、數九的來歷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一種漢族民間節氣。數九從每年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開始。數九習俗起最早源於何時,現在還沒有查到確切的資料。但是,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樑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又據《燕京歲時記》中載:“冬至三九則冰堅。”意思是,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京房易佔》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後來,一般人們都認為三九天是最冷的。

  為什麼要數“九”呢?在漢族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漢族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據文獻記載,“九九”是指我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時令。

  二、數九的習俗
  “數九”的習俗,很多具有文化韻味。明代出現了“畫九”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枚,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高雅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很多時候是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雙構成幅後,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填寫的方法類似現在小學生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蘸墨汁,均勻塗滿。每天塗一筆,九天塗一字,九字塗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塗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粗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民間“九九歌”、“畫九”、“寫九”的產生,到盛行於宮廷的各種《九九消寒圖》來看,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這種習俗,其原因可歸結為:

  一是農業生產需要之舉。古代由於受科技發展的限制,沒有為農業生產的專業氣象服務,因之人們通過記載冬九九當中陰、晴、雨、雪以及各種天象的變化,用來印驗諺語,預卜來年豐歉。二是寓教於樂之舉。通過可對幼童進行識字、寫字和歷史知識、自然常識的啟蒙教育。三是娛樂消遣之舉。畫九、寫九實為高雅的文字遊戲,在文化娛樂生活相對比較貧乏的古代,和燈謎、酒令、對聯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九、寫九,便自然而然成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種雅興娛樂消遣之舉。

  小結:畫九和寫九都是數九天的習俗,是明代和清代時期留下的習俗,一樣延續到現在,在現代很多地方還是很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