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雲南怒族鮮花節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風土人情 閱讀(8.84K)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內。怒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屬於的的語言。跟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怒族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節日,“仙女節”就是怒族中的屬於自己的一項民族節日。你對怒族瞭解多少,那你知道怒族的仙女節嗎?我們今天就來科普下仙女節這個節日吧。

雲南怒族鮮花節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仙女節由來:
  關於“仙女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優美動聽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丙中洛壩子裡有一個怒族村寨。村子裡有一個名叫阿茸的姑娘,美麗善良,聰明能幹,無人不誇。當時怒江上沒有溜索,沒有獨木船,更沒有橋,兩岸群眾被江水阻隔無法交流。對這件事,阿茸姑娘十分苦惱,她暗下決心要改變這個狀況。一天,阿茸在家門口織布,看見附近的花叢中有一隻蜘蛛在織網,心想,要是像蜘蛛那樣編一條又粗又長又結實的繩子,想辦法把它掛在怒江上,人不就可以像蜘蛛一樣來往了嗎?阿茸又想,用什麼來做這根繩子才好,麻線下雨時容易鬆散,也很金貴;藤條不夠長,也容易斷,看來只能用竹片編了。阿茸把想法告訴了父母和鄉親們,大家都非常支援。阿茸就組織鄉親們砍竹子,剝竹片,編竹繩,一個月後,一條又粗又長又結實的竹繩編成了。阿茸用圖畫寫了一封信,請最有力量的獵手用弩弓射到對岸,約定掛竹繩的日期。到了約定的日期,怒江兩岸的群眾都來到了江邊。阿茸把一根麻線一頭拴牢在竹繩上,另一頭拴在箭尾上,然後叫人射到江對岸去。對岸的人接到線頭使勁拉,竹繩也終於過了江。大家把竹繩兩端牢牢地拴在怒江兩岸的大樹上。從此,怒江上就有了第一根竹溜索。以後,阿茸又把一根平竹溜改為兩根偏竹溜,又增加了溜梆。群眾的來往更加方便了。

阿茸發明了溜索,在群眾中威信很高。寨子裡的頭人擔心阿茸會威脅他的地位,又垂涎阿茸美貌,就派人去向阿茸提親,阿茸姑娘果斷地拒絕了頭人。頭人惱羞成怒,便派人去搶阿茸,阿茸姑娘聽到訊息躲進了山上的一個巖洞中,頭人派人去找也找不到,就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茸被濃煙薰得奄奄一息,被天神救起帶到天上做了仙女。阿茸變成仙女後從洞中放出一股清涼的仙水,仙水所到之處就長出了一叢叢杜鵑,長得滿山遍野都是,杜鵑開花的時候,人們手捧鮮花到山洞祭典阿茸,只見山洞裡到處都是化作岩石的阿茸,或是站著、或是坐著,一滴滴水珠從阿茸身上滲出,匯成了一股清涼的仙水。

頭人見人們對阿茸非常崇敬,也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從此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人們又過上了和平寧靜的日子。

阿茸姑娘是農曆3月15日成仙的,當地群眾為了紀念美麗善良、聰明能幹、不畏強權、堅貞不屈的阿茸姑娘,就年年都在這一天到巖洞中獻花,久而久之,就成了“獻花節”,又被人叫作“鮮花節”或“仙女節”。

如今“仙女節”已寫進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自治條例》,成了貢山縣的法定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