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青海互助土族文化簡述

風土人情 閱讀(2.09W)

土族,原本是馬背上的一個有木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現在是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擁有“彩虹的故鄉”的稱號,贏得了各地旅客不得不向往的美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青海互助土族文化的簡述。


  中國土族集中分佈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及黃南州的同仁縣和海東地區的樂都縣,在甘肅省也有一定的分佈。目前有著二十來萬人口,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土族人自稱“蒙古爾”、“察罕蒙古爾”、“土人”、“土昆”、“土戶家”。土族有自己的語言——土語,應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但它沒有文字,直到1979年才創制新土文,通用漢語文,兼用藏語文。

青海互助土族文化簡述

土族人民向來以勤勞淳樸,熱情好客,能歌山舞,喜好藝術而著稱。她在漫漫的歷史長河及特定的自然環境下,與周圍其他兄弟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日積月累,沿之成俗,逐漸形成了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對此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土族節日
  土族春節與漢族相同,但還有屬於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最具本民族特色的屬“納頓節”,“花兒會”,“雞旦會”,“擂臺會”,“巴依兒節(巴依兒節:土語,吉祥如意的意思)”。其中尤其以“納頓節”最為聞名。(納頓:土語,意思就是玩。)金黃的麥子堆成山,“花兒”要唱上千萬遍,日子越過著越舒坦,轉起個“安昭納頓”慶豐年!

古老的狂歡節,是土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每年舉行的獨有的傳統節日,從農曆七月十三日開始到九月十五日結束,由各個村輪流舉辦,歷時63天,因此,納頓節被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納頓”是由前導,旗手,鑼手,鼓手等組成的會手隊伍和麵具舞,以及跳“法拉”,“迎神”等主要活動組成的大型民間舞蹈。面具舞:主要有“莊稼其”“殺虎將”還有一些其它面具舞。莊稼其:講述一位農教子務農的故事。殺虎將:反映人類戰勝惡劣生存環境的故事。還有一些反映三國關羽忠義的故事“三將”,“五將”等;反映祖先平定江山的“五官舞”等。跳法拉:反映土族原始宗教儀式。迎神:本村納頓結束後,要將“二郎神”送到下一村,下一村迎請二郎神,納頓開始。

土族神話
  神話是“在人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土族神話蘊涵著土族及其先民樸素的哲學思想、宗教意識以及崇高智慧和英雄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據調查,就已經發掘出來的神話來看,既有創世神話,又有人類繁衍神話和農業起源神話。在人類繁衍神話中,最著名的要屬《黃牛大力士下凡》,它反映土族先民對黃牛耕地這一生活生產實踐活動的認識,傳說玉皇大帝造出人類並安置在大地上之後,派黃牛大力士傳旨,叫人們“每天吃一頓飯,洗三次臉”。而黃牛大力士誤傳為“一日吃三頓飯,洗三次臉”。造成人間生活的困苦,犯下大罪,被貶下人間,為人們耕耘造福。土族神話總體上看,與遠古崑崙神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是崑崙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土族藝術之鄉——“五屯”的土族藝術家們(土族人稱“熱貢拉索”)根據諸多神話故事創作出豐富多彩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品,流佈在國外許多地方,為世人讚譽。

土族體育
  旋轉的“子秋”對著藍天輪,彩袖飄舞“花兒”飛揚;扯圓的瓔珞對著大地輪,錦繡山川好似展翅的鳳凰;土谷渾子孫對著太陽輪,甜蜜的生活賽過誘人的天堂。

上文中所提到的“輪子秋”正是土族獨有的一項集體合作體育專案。“輪子秋”產生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這種體育專案一般由四人進行,兩人輪轉車輪,兩人盪鞦韆。據說蕩了鞦韆的人一年中渾身舒服,關節靈活,腰腿不痛,神志清爽:它有一定的運動規則,主要以誰輪轉的次數最多,並能在所轉次數中做出“雲雀展翅”、“孔雀開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猛虎下山”、“金雞獨立”等漂亮的高難度動作的為最佳盪鞦韆人,並依次排名;優勝者還可以獲得莊戶頭人敬獻的長紅,美酒等獎品。“輪子秋”可在年輕人特別是男女未婚青年中,卻蘊藏著另一番含意,這就是在飛輪的輪子秋的蕩秋人中,或在你來我往的“花兒”對歌中,悄悄留心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並在僻靜處互贈信物,以表自己的愛意和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