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揭祕曹操為什麼殺荀彧

風土人情 閱讀(1.96W)

荀彧,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當時曹操統一北方之時,他在曹操身邊的作用可是非同小可,是一個可以媲美諸葛亮的“王佐之才”。那麼,這樣一個大才之人,曹操為何要殺他?本期歷史懸案,小編將帶大家去看看這個令人費解的謎題。

揭祕曹操為什麼殺荀彧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們或勇猛或忠義名留青史,如身跨赤兔的呂布,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孤身殺敵救阿斗的趙子龍,長阪坡一聲暴喝嚇退敵軍的張飛等等。然而還有一個群體他們憑藉過人的才華和智謀,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謀士是當時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們依附在各個勢力之下,為其主出謀劃策,同時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荀彧是魏國前期謀士之首,他的謀略為曹操成就霸業起了重大作用。他的智計精湛,而他本人的人格也格外高尚,具有極高的人格魅力,可謂是千年以來文人士大夫的榜樣。然而他的命運,卻是悲慘的。

《三國演義》中寫荀彧服毒身亡,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殺己之心,託病止終壽春。乎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並無一物。彧會其意,遂服毒而亡。”荀彧雖於曹魏集團的建立居功甚偉,卻落得個被曹操逼死的下場。

有人說是因為荀彧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重要謀臣,曹操在政治上、軍事上由一個一般的割據武裝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確立了最後三足鼎立的歷史格局,可以說多半歸功於荀彧的謀略。然而荀彧卻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他的個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維護漢室,中興大漢王朝。

當初投入曹操手下盡心扶持,也是為了將來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側、勤王事,盡心輔國。他不要求曹操是一個仁主,卻希望他恪守禮法,不僭越天子禮法。然而曹操勢力日益強大,天子不過就是他的玩物,他要取而代之。

荀彧一直堅持著正統禮法,不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改變自己的,固執的堅守自己的思想。這樣的堅持讓曹操感到了反感,最終荀彧從曹操的寵臣,變成邊緣之臣。這些舊的思想恰恰在荀彧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成為了他思想的一個桎梏,這時的荀彧就像當時的屈原追求美政理想一樣,不切實際,不合時宜,最終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他不能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觀念,及時調整自己與曹操的君臣關係,固執使他送了命。

但是對於以上說法,來揭祕吧卻存在著異議,理由有三:

荀彧一生為曹操制定過無數重要謀略,其中不少明顯地為曹操建帝王之業服務,荀彧自己也直接了當的表明此點。下面的例子就很清楚,興元二年荀彧勸曹操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時,他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建安元年勸曹操迎漢獻帝時說:“昔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在勸曹操建立各種制度時,以舜、漢高祖及光武帝為例說明其重要性。

再三以開國帝王為榜樣說服曹操,以義帝比喻漢獻帝,其含意是很清楚的。荀彧沒有以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霸主之業來勸說曹操,更不是用周公的王道,而是明明白白地以輔佐開國之君的架勢在為曹操服務。否則他是不會接二連三的以開國帝王來激勵曹操的。

像荀彧這樣具有極高智慧的大謀士,是不會再三用詞不當而造成誤會的。只能說從一開始荀彧就是以助曹操一統天下成曹操迎來漢獻帝后,荀彧就任皇帝的侍中兼尚書令,也就是任獻帝的親近的高階顧問,並管理奏章詔書等,擔任著類似於祕書長的職務。這當然是按曹操意思任命的。曹操常年在外征戰,留荀彧在京城為他控制皇帝。荀彧也確實不辱使命,獻帝只能是聽話的傀儡,曹操可以放心在外打仗。

在荀彧任此職的十七年中,沒有他為獻帝的利益出謀劃策的任何記錄,未見他為獻帝作任何好事(除了建議曹操迎獻帝來當工具之外),只有他不斷為曹操出各種極高明策略的記載。一生如此,而在最後殉難,太不合邏輯了。

如荀彧有為漢朝皇帝服務之心,雖然不可能使東漢避免滅亡,但是,改善獻帝的處境,以荀彧之高明,使獻帝生活的舒暢點,稍有點安全感,在位時間稍長一點,可能性還不能說絕對沒有。

東漢滅亡沒有殉難烈士,在董卓之亂後,漢朝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文臣武將都有各自的“主公”,有不少人是絕對忠於自己的“主公”的,早把皇帝忘在腦後了。例如,袁紹的謀士沮授、審配都被看作忠烈之士,為袁氏盡忠。審配更是在臨刑刑前大呼,我主在北方,要面朝北方去死。

在他心中確實把袁紹的豬狗般的兒子當自己的主子,而完全沒有南邊的漢朝皇帝。董卓之亂後,找不到一個真正為漢殉難的烈士,在這樣大環境中,突然冒出荀彧這麼一個殺身成仁的英雄,實在是不合常理。

根據以上幾點,真是無法以有理想、品德高尚等詞彙來描述荀彧之死。但是,當董昭向荀彧談及準備進爵曹操為公及加九錫時,荀彧確有不同意的表示,而且,從時間上看也確實和他的死有某種因果關係,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就為魏公加九錫。和以上所講似有矛盾。究竟荀彧死因是什麼?

前面已經講了,荀彧一生就是為曹操一統天下成帝業而殫精絕慮漚心瀝血,怎麼在曹操要跨出關鍵一步時卻不贊成呢?很可能不是原則上反對,而是策略上有不同意見。不同意之處可能有二:

一是一統大業尚未完成,南邊還有孫權、劉備、劉璋等。在荀彧看來,可能改朝換代的時機尚未到。曹操自己也可能是這樣看,他並未在生前當皇帝。

二是加九錫是王莽在篡漢前玩過的把戲,王莽的名譽極差。很可能在荀彧的觀念中,要成帝王大業是不應該學王莽,而應以一種看似更高明的手法。

本來,這樣的分歧倒不一定會成為死罪,但是,由於曹操的疑心極大,越老越重,任何和他意見不一致都會引發他高度懷疑。另一方面曹操也可能以為當時有必要、也有可能進一步加重自己的權威和地位。這樣,荀彧就很難活下去了。

雖然荀彧曾被他譽為自己的張良,結為兒女親家,斷言“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曹操也不會手軟。能力越強,功勞越大,威望越高,像曹操這樣的人一旦起疑,處理起來只會更狠。荀彧實際上是死於曹操的多疑和冷血。

荀彧悲劇命運的出現,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曹操思想的變化。早期的曹操,起兵的出發點是,討伐董卓,肅清朝綱。這一點與荀彧入世的初衷是一樣的,所以荀彧在初期看重了曹操的首倡義兵和上文的“大順、大略、大德”。於是從那一刻開始,他就選擇了一心一意的追隨曹操。此時的曹操,由於在眾多的諸侯之中,雖然力量弱小,但是為前來的謀士提供了一個十分寬鬆的舞臺來施展才華,這一做法大大的迎合了謀士的心理,於是許多的能人志士慕名而來。

自官渡之戰後,曹操成了勢力最強的諸侯,這時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思想又進一步的顯露出來,這個時候他所要的謀士要帶有一定的奴性,不能有獨立的人格和個人的自主性,只需要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出謀劃策,從而達到他的目的。

一旦有表現出一種獨立的人格便會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例如:楊修因為屢次道破了曹操的意圖而被殺,孔融也因進諫被殺。荀彧在曹操封魏王時極力的勸阻,最終落得個死亡的下場。

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但我們所知道的卻是荀彧默默無聞的死去,並無太多的人哀嘆,荀彧的死是一個悲劇,可以說他死於對漢室的忠心。

你可能也喜歡
  小兒關煞氣及化解方法
  謝霆鋒種生基是真實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