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建築民居>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除夕的由來50字

建築民居 閱讀(7.39K)

除夕這一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團圓飯,說著祝福對方的吉祥話,是十分溫馨的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從何而來呢?下面就是我們總結的關於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與除夕的由來50字的全部內容,現在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除夕的由來50字

除夕的來歷: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歲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迴圈往復,永無止境。“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

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

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干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七年級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除夕的由來50字 第2張

除夕的傳說故事:
  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
  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
  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曆法建立完畢後,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除夕的由來50字 第3張

除夕的由來50字: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小結:人有不同的經歷與故事,終究塑造成就也是不同,而節日的來歷不同,流傳的傳說故事也是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