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建築民居>

花朝節的時令戲有哪些?

建築民居 閱讀(2.66W)

花朝節正值二月仲春,芳菲盛開、綠枝紅葩,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那麼,這麼一個風雅的節日中的花朝節中有什麼樣的時令戲呢?一起去節日大全去看看吧。

花朝節的時令戲有哪些?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是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節期因地而異,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八年級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壯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隴端節、銅鼓節、螞拐節、牛魂節、花朝節等。一般壯族節慶多以村寨為中心舉行,但有些大的民族節日,如三月三歌圩,則規模巨集大,橫跨數州縣,成為壯族全民性的節日。“歌圩”,壯語意為“出野外玩耍”,原是一種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以壯族群眾相互酬唱為要內容,猶如唱歌的集市,故被稱之為“歌圩”。三月三歌圩日,在廣西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民間歌手劉三姐而形成的紀念性節日。歌圩是壯族男女青年的盛會,他們通過機智的對歌尋覓自己的意中人,也可分單列組相互對歌打擂,以難倒對方為勝,並不時插以戲謔調笑之詞。歌圩期間,還有演壯劇、舞彩龍、拋繡球、碰彩蛋、搶花炮、耍雞技等各種文娛活動。每逢此節來臨,各村寨的業餘演員們便會相聚一處,粉墨登場大演幾天壯劇;十里八鄉的群眾和四面八方的遊客,也會雲集壯鄉來觀看壯劇,共同感受民族的風情和節日的快樂。

而在雲南,壯劇常在“隴端節”演出。隴端節是壯族人民的另一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始,持續三天,主要活動有物資交流、男女社交和文化娛樂,壯族群眾稱作“趕隴端街”。屆時演壯劇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代表劇目有《儂智高》、《錯配鴛鴦》等。一般隴端街趕幾天,壯劇就會演幾天,而且是日以繼夜地搬演。這是因為若無戲班演戲,就會無人趕街,由此群眾中流傳著“隴端必有戲,無戲不隴端”的說法。雲南富寧縣剝隘有一文人看過壯戲演出後,曾書贈楹聯一幅,上聯為“生鐵也是鐵熟鐵也是鐵聽見鐵錘響哪知鐵打鐵”,下聯為“臺上也是人臺下也是人聽見鑼鼓響原來人看人”,成為民間壯劇演出熱鬧景觀的真實寫照。

在壯族聚居的一些地區,每年正月七年級、十五和月末,還有舉行銅鼓節的習俗。壯族人民酷愛銅鼓藝術,在一些盛大活動中常敲擊銅鼓進行藝術表演。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古代主要被用作祭神時的佛具,平時多藏於洞穴中予以珍藏,後逐漸成為統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擊鼓不僅可以傳遞資訊、聚眾議事,而且還可以作為戰爭中號令軍隊的號角,具有鼓舞鬥志、威懾敵人的神祕力量。此外,銅鼓還被視為貴重財物,是貧富貴賤的標誌。直到明清以來,銅鼓才作為一般的娛樂樂器,用於各種民俗活動及戲曲演出的伴奏。時至今日,雖然人們對銅鼓的依賴和崇拜已大為改變,但在民俗活動中仍能找到銅鼓文化的影子,如壯人崇拜太陽,敬蛙神,在銅鼓節、螞拐(青蛙)節等節慶期間,銅鼓都會被作為最常見的樂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