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起名>起名大全>

牒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起名大全 閱讀(1.64W)

牒姓為單一源流姓氏,起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大臣牒舍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牒姓雖然是鮮卑族的姓氏,後來融合到了漢族之中,現在分佈於香港、英國等地,那麼,牒姓的具體內容隨小編一起去百家姓中看看吧。

牒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一、姓氏淵源
  據史籍《北史》記載:“牒舍樂,西域雜胡,武威人。開府儀同三司、營州刺史,封漢中郡公,戰歿關中。”

舍樂,為古時代北人流行的佛名。按他是南北朝時期崇佛之“雜胡”,同時又與賀拔仁、曲珍、段琛、尉摽、子相貴、康德、韓建業、封輔相、範舍樂等鮮卑族人合伍來看,牒舍樂當為鮮卑族人,當是東魏政權的重臣、後來的北齊神武皇帝高歡的族人。

牒舍樂後在北齊後主高緯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的農曆11月間,北齊與北周的平陽之戰(今山西臨汾)中戰死。

牒舍樂的後裔子孫後融合於漢族之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牒氏。

二、遷徙分佈
  今山西省的臨汾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英國等地,均有牒氏族人分佈。

三、郡望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四、歷史名人
  牒喜蓮:(公元?~1930年待考),女;英國籍香港人。著名香港英華女學校創始人。

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School),是香港著名的女子學校,位於今香港特別行政區中環羅便臣道76號。該校起初屬於倫敦傳道會,1965年以後改屬中華基督會香港區會。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倫敦傳道會會使牒喜蓮在香港設立了“女子書塾”,其為英華女學校的前身,時在香港灣仔道。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牒喜蓮以化女子為由,欲擴為寄宿學校,開始考慮遷校。之後提請倫敦傳道會以美景地為新校,即今校址。

牒喜蓮為新校址奔波了七年以籌措,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月,校舍竣工。初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其“英華”之名出自同辦的英華書院。初有學生三十四人,多寄宿於校內。同時舉辦師資培訓班。

當時港英當局擴充套件了維多利亞城,築堅道、般含道、羅便臣道等,闢為人居。從此生員大增,寄宿生日少。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校長牒喜蓮以學校西之野為擴校之用。三年乃成。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幼兒園,為香港華人幼學之始。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英華高等女學堂設中學部,附三年制之師訓班,學校校長由樂慕潔擔任。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英華高等女學堂改名為英華女學校,由樂慕潔接任校長。

英華女學校的英文中學部早於中學部,不久又停辦。後以香港大學開始收錄女生而恢復了英文中學部。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開始以英語授業,八年後的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有女學生為大學所錄取。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樂慕潔因母病返回英國,師資培訓班停辦。英華女學校由夏靜怡繼任校長,她邀請倫敦傳道會代表來港,以備擴充套件學校。後擴校之事因省港工人大罷工頗有波折,歷十餘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完成擴建工程。從此英華女學校乃去私塾之風。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3月,英華女學校的創始人牒喜蓮病逝。以後,該校以每年3月為“校祖日”。牒喜蓮留下的著名英華女學校校訓為:“寸陰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