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起名>起名大全>

纏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起名大全 閱讀(1.69W)

纏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一個罕見的漢字姓氏,如今主要分佈在山西省的朔州市。纏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進不來前1500名,在臺灣更是沒有這個姓氏的存在。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姓氏的淵源跟歷史名人吧。


  纏讀音作chán,纏氏族人主要分佈在今山西省的朔州市,陽泉市平定縣太行山區等,河北省的蠡縣大麴堤鄉等地。

纏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叔父項伯之後,屬於以先族名字為氏。項伯,公元前192年,名纏,字伯,史稱項伯纏,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小叔父。項伯年輕時曾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因殺了人之故,跟原韓國公子張良一起隱匿避禍。秦朝末期,項伯跟從項梁、張良一起追隨項羽反秦。後項羽屯兵至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時,項伯已官至左尹。當項伯得知范增建議項羽擊滅劉邦的訊息後,就在晚上私自前往劉邦的軍營,告知已經歸附於劉邦的張良,勸張良與他一同逃走。張良不允,並將訊息轉告給了劉邦。劉邦立即單獨召見項伯,與項伯約為婚姻,並聲稱自己日夜盼望項羽來咸陽,豈敢反叛。項伯回來後,把此行的情況報告訴了項羽,勸他善待劉邦。第二天,劉邦至鴻門(今陝西臨潼鴻門堡)謁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在鴻門宴上,范增一再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則默然不應,於是范增令項莊藉口舞劍助興以刺殺劉邦。項伯見此情景,也拔劍起舞,以自己的身體蔽障著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從而令劉邦得以脫離危難。在成皋之戰時,項伯又極力勸阻項羽不要殺害劉邦之父劉太公。楚漢之爭的結局是大漢王朝的建立,劉邦滅楚後,特賜項伯為劉姓,封射陽侯,封地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一帶。項伯受封三年後逝世,而其嗣子項睢因罪未承爵,後來也沒得到漢王朝的什麼特別照顧。史學家司馬遷在《漢功臣侯表》中解釋項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時說:“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楚軍的左尹高官在漢軍打敗項羽時居然“嘗有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在項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纏氏,史稱纏氏正宗,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贏姓,出自漢朝時期墨學代表人物纏子,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在典籍《廣韻》中記載:“纏,姓,漢有纏子著書。”纏子,是陝西人,身世待考,為漢朝初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纏子》一卷。墨子名翟,戰國初期宋國人,常居魯國。墨子主張尚賢、兼愛、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非攻,這些都是墨家的基本主張,而“兼愛”則是其思想核心。在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出現激烈的分庭抗禮局面。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在史籍《呂氏春秋·當染》中也記載:“時孔墨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在春秋戰國百家的時代,各學派之間互相攻伐,並峙的儒墨兩家各不相讓,在先秦時期未能分出伯仲。到西漢初期,劉漢皇廷奉行的是黃老學說,從漢高祖劉邦到“文景之治”一直以“無為而治”來統領偌大的漢帝國,但治國之學所用為何的爭執一直未歇。漢景帝推崇墨學,時有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纏子。

記載,纏子,周人,即陝西人,修墨氏之業,以教於世。當時有儒者叫董無心,與纏子二人相見講道。董無心問:“時人其言修而謬,其行篤而庸。言謬則難通,行庸則無主。何如?”纏子回答:“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為墨子所修。勸善兼愛,則墨子重之。墨家秦穆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桀為天下,酒濁而殺廚人。紂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殺庖人。”董無心則說:“子,何異以踵解結,終無益也!”您信奉之說,那無異於用腳後跟去解系死的繩結,最終也解不開,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纏子被董無心問倒,不能應辯。

在典籍《墨子論衡·福虛》中記載:“儒家之徒董無心,墨家之役纏子,相見講道。纏子稱墨家,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纏子難以堯、舜不賜年,桀、紂不夭死。堯、舜、桀、紂猶為尚遠,且近難以秦穆公、晉文公。夫諡者,行之跡也,跡生時行,以為死諡。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有誤亂之行,天賜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奪其命乎?案穆公之霸,不過晉文;晉文之諡,美於穆公。天不加晉文以命,獨賜穆公以年,是天報誤亂,與‘穆公’同也。天下善人寡,惡人眾。善人順道,惡人違天。然夫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惡人為殤子惡死,何哉?而當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以儒為宗,兼採墨、莊、荀、陰陽諸家學說之長,迅速構築了一個龐大的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受到統治階級的歡迎。漢景帝之後的漢武帝決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對於墨家學派是致命的一擊,墨家思想由此成為了“絕學”。

在纏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纏氏。

遷徙分佈
  纏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馬邑為郡望。

今山西省的朔洲市,河北省的衡水市阜城縣、保定市蠡縣,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等地,均有纏氏族人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