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鄂倫春族的樂器,鄂倫春族的民族樂器

風土人情 閲讀(5.7K)

口絃琴,鄂倫春語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為鐵的聲音),漢語統稱口琴。他是鄂倫春族的傳統樂器,在鄂倫春族樂器中,他是屬於比較久遠的樂器,起源於何時何地已經無從考證了。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鄂倫春族的樂器明努卡吧。


外形特徵
  多為鐵製(也有用銅製),長約12-15釐米(或六至十公分),由琴庫和琴簧兩部分組成。琴庫通常是將一根長約二十公分的鐵條或銅條打製成形。琴簧是用一根長約八公分,寬端四或五毫米,細端僅為二至三毫米的極細薄的銅片。也有的口絃琴是在一個銅片中間切割出一根細長的琴簧。手持部分為圓環形,聯接兩根“梢形”鐵條,中間夾一條薄鋼片,鋼片一端纏一點棉花或鑲柳木柄,以便於用手來彈撥。

鄂倫春族的樂器,鄂倫春族的民族樂器

演奏方法
  演奏時,演奏者左手握琴庫的根部,將琴簧部分置於口脣之間,右手食指抵住琴庫尾部,同時用大拇指撥動琴簧,簧片震動後發出“嗡嗡”的聲音。聲音靠口腔、脣的開合,呼吸強弱來配合調節音量和音色。隨着演奏者撥動的力度以及氣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發生細微的變化,整個口腔也起到共鳴箱的作用,將“嗡嗡”的聲音轉換成“哇哇”的聲音。男人多用食指的第一、二關節中間彈打,力度大,甚至身體也隨節拍擺動,表現出一派男子漢的風度,音色也較為渾厚洪亮。女人則用指尖輕輕彈撥,聲音也較為柔弱。音量很小時,即使在很安靜的場合中演奏,也只能使幾個人聽到。由於口絃琴的音域狹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彈奏極為簡單的樂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賞。這種樂器不僅要靠着空氣的振動來發音,同時還須用手指撥動簧片,再用口形的開合動作,並借用口風的作用配合發出樂音。構造分琴鞘與簧片兩部分。琴有大、中、小之分,型號越大、聲音越低、越渾厚。演奏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並把琴身虛含在口中,然後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撥動小柄,用小柄牽動簧片條振動而發音。

鄂倫春“明努卡”
  口絃琴起源於何時,至今不見有資料記載。中國鄂温克族、達斡爾族以及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北歐拉普人,日本北海道愛依努人也均有此類娛樂器,口絃琴多是狩獵民族普遍使用,且較為久遠的“樂器”。

鄂倫春族口絃琴作為自娛工具,多在閒暇時或狩獵的間隙彈打取樂。單調的生活也使鄂倫春人對口絃琴的演奏,賦予了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常常用來表達演奏者的心態,如:青年女子或失去丈夫的婦女,常在彈撥口絃琴中表現自己孤獨的心情,口絃琴音色委婉哀怨,如泣如訴,讓人聽了十分動情。男獵手打到獵物後彈撥的口絃琴,音色較為活潑有力,表現出他們的喜悦心情。有時他們還用口絃琴模仿鳥或其它動物的叫聲,還風趣地配合一些手勢、動作和表情,更加生動形象。此時也是最能體現鄂倫春人特有的幽默、詼諧天性的時候,誰看了、聽了都會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而捧腹大笑不已。此外,鄂倫春人常用口絃琴來表達男女青年之間的感情信息,男青年獵手常用彈口絃琴對有好感的姑娘表示愛意,如果有某男青年獵手把口絃琴捎給哪位姑娘,則意味着求愛和約會。現在,口絃琴已是鄂倫春文物了,青年人很少會彈,每當有人要求會演奏的老人彈口絃琴的時候,他們都會興致勃勃的給表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