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潮州清明節的習俗 潮汕清明節介紹

風土人情 閲讀(1.86W)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對於不同的地區,當地的風俗,當地濃郁色彩的風俗,會有很大的差異。那麼關於潮州人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當地人清明節的時候,主要提倡哪些的活動呢?接下來就和小編往下文,看看介紹吧!

潮州清明節的習俗 潮汕清明節介紹

潮汕人過清明的習俗來源於歷史上的中原地域,並結合當地的實際而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地方傳統,其核心仍是祭祀文化。傳統清明日,家家上墳掃墓,户户祭拜先祖。掃墓首先是將墓碑周圍的雜草清理掉,並沖洗乾淨地面。墓碑周圍的地方稱作“外埕”,在潮汕話中“外埕”是房屋的一部分,是要清理乾淨的。潮汕人每年清明掃墓時,就用鐮刀、鋤頭將很多雜草小樹之類清理掉。清理完畢,會將墓碑的碑文塗上油漆。隨後,大家把祭招的物品全都擺放在墓碑前面,開始祭招。祭祀的過程.就是每個人輪流在墓碑前跪拜,父輩中的女性口中默唸約定成裕的話語。拜過祖先的物品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品,而是帶着某種祖先對後輩的“保佑”。大家都會根據祭品的多寡平均分配。這種習俗在土葬年代更是盛行,而在火葬普及以後。人們在清明節那天到亡親的骨灰寄放處行祭拜禮,隨後分食祭品。

每年祭祖時,要在墓上壓紙條。如果是上一年清明節後才修的新墳,碑石頂端壓下十二張其幣,閏月則壓下十三張,作為給亡人陰問花費之用。一般的舊墳上要壓上五至七層紙條。上一年壓多寬,下一年就多寬,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據説這是還“地租”的範圍。乾隆版《海豐縣志》載,“清明有事祖先,遠嘗多者,始祖傳下,無不遍祭,祭則置格於墓,紅白滿山,曰掛紙。”

當地民間掃墓分私祖、公祖兩種形式,祭拜時都要品或飯菜,焚紙錢,一些地方還要獻財殼。因此掃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燙熟的蛇。吃過財之後,還可以用的殼壓紙條,意是留給祖宗當錢用n壓錢還有個習俗,就是上一年新修的墳今年掃墓稱作過“新社”,要壓紅白紙條。以後每年壓的使用白紙條。由於清明掃墓過程中離不開紙,因此掃墓也俗稱“過紙”。

潮汕民間也有掃墓稱為“掛紙”(掛紙錢)或“上墳”的。為與冬至掃墓有別,在清明掃墓的稱“掛春紙”。人們到祖墳墓地祭拜時,先將墓前、墓身的野草雜樹拔除,打掃乾淨,添上新土,修整墓地。用紅漆把墓碑上的字重新塗寫一次,亡人名字則用綠色油漆塗寫,然後掛紙、燃香、放鞭炮。潮州祭拜祖先時比較講究,比如拜祖先,一定要等房下的人特別是男丁都到齊後才能鳴放鞭炮,接着才由長輩帶頭下跪行拜禮。

除此之外,潮汕講洲人稱掃墓為“貴紙”。這“貴紙”並非“洛陽紙貴”的意思,而是在祖先墳上過一次紙,表示一次拜祭。用於清明“貴紙”的紙都從街上買來,其中有製作成紙條的,有整張紙的。買整張的紙,就得自己用剪刀剪成一杏杏的長紙條。然後分成一串串,祖父母分得多些,其他遠祖都相對少一些。每去一處,便拿起一疊紙及相應祭品到山上去。

按照時間的不同,當地人把清明分為古清明和今清明。古清明時間是在三月九年級,而今清明就是陽曆的4月5日。有些人每年看特定的日子去貴紙,年年不同,更多的人就是在陽曆4月5日清明節。所以清明時節講訓人的祭祖.除了進行各種集體活動之外,活動過後還會令“山河易色”。因為祭畢後,要在伯爺公神位上壓白紙。人多的祖墓,到處都壓滿白紙條。每年一到清明,羣山盡白,好像祖宗的魂都歸來一樣。

關於為何要用白紙條來“貴紙”,有這麼一個與秦始皇有關的傳説。原來這白紙原來叫“引魂榴”。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需要很多磚頭和石頭。由於外族的侵擾,長城的建造顯得特別緊急,磚燒不夠,石頭也無處可找。於是,秦始皇就下了道聖旨,把附近墳墓上的磚和石頭全扒了,都抬來修長城。當時秦始皇的老爹剛去世不久,按照聖旨,他爹的墳也要扒。於是他對負責扒墳的大臣説“有記號的墳不扒”。按風俗,古代埋好人後,就有引魂幡插在新墳上。引魂幡用的都是白色紙條,很輕,在新墳上被風吹得瑟瑟作響,很引人注目。扒墳的大臣走到秦始皇爹的墳前,看見掛有白紙條,認為是事先做的記號,便沒扒。老百姓們看見掛白紙條的墳不扒,便都剪白紙條掛在墳上。如此年復一年,都這麼做。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就成了風俗。隨着人口的不斷遷移,講洲人“貴紙”的風俗看來也是這麼傳下來了。如今,人們已經忘記“貴紙”的來歷。

關於潮汕古時的清明風俗,乾隆《南澳縣誌》記載最詳:“清明日,人家展遏墳墓,輿步壺漿,或掛紙,或祭掃,絡繹郊原,祭畢,藉草銜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據《普寧縣誌》載,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山林間的掃墓活動與踏青活動結合到一起,自然就呈現出一片喧鬧歡樂的景象。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於郊野是常見的,因潮汕人一直流行清明日郊遊踏青的習俗話動。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營飛草長,春風輕拂,暖意襲人,人們三五成羣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是潮汕民間自古以來便有之俗。現在,潮汕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來。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待掃墓完畢。找一處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分食祭品,別有一番野趣。這種風俗,一直都得以相沿下來。有的地方還有鬥雞、踢球、踢筐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掃墓是一種很隆重的紀念祖先儀式,往往是顯示家族衰旺、財力多寡的機會。因此,前往祭拜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往往都是傾族而出。如在潮州楓溪,U49年前一些舊官宦人家清明時節敲鑼打鼓,聯宗結族上墳,以示顯赫排場。各地宗族每年都有一人負責主辦掃墓事宜。如果祖上留下有田產或房產的,每年由家族各兄弟輪流掌管公田所得租谷、租金,用之置辦供品。祖上沒有留下田產的,則於掃墓前按男丁平均攤派供品錢。祭祖完畢,當即在墓前將供品分給大家聚餐。聚餐時,又按參加掃墓的人數分配供品,以鼓勵親人前去掃墓。

自古以來,潮汕人家在清明日有插戴柳枝的祛邪説法,如“清明不插柳,紅額成皓首”和“插柳掛青,福降千家”。因此,各處流傳有清明插柳、戴柳、替柳、贈柳的習慣。翰汕地區栽培柳樹和以柳人藥的歷史悠久,中醫常見鮮垂柳葉煎水,用於小兒常見呼吸道傳染病麻疹的透發藥,療效甚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柳葉有清熱、解毒、利尿之功效,凡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食下不化者,清明日折柳枝一束熬湯,煮小米作飯服食有療效。現代藥學分析,柳枝含有踞酸、水楊酸、碘、撇皮素等成分,有收斂、殺菌、清熱、解毒、降壓之藥效。由此,潮汕人古代先賢清明插柳掛青“辟邪”,其實是柳絲噴發出來的縷縷幽香,能起着清菌的作用。可見,這種習俗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小結:潮汕人當地除了掃墓之外,還會有一些吃薄餅、松果、去户外郊遊之類的。但是最為重要的,還是在清明節當天,進行的掃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