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八字>八字入門>

何為元宵轉三橋的習俗

八字入門 閱讀(2.29W)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即是元宵節。是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因此有“鬧元宵”之說。下面八字網就和大家說何為元宵轉三橋的習俗。供參考!

何為元宵轉三橋的習俗

何為元宵轉三橋的習俗

元宵節源於漢代。至於元宵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道教尊奉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官神”。據說天官好樂而賜福,地官好人而赦罪,水官好燈而解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三官神”一同降到人間,賜福赦罪解厄,所以,人們張燈結綵迎接三官的到來,並在民間形成了“鬧元宵”的習俗。並且,正月十五這天是一年之始第一個月圓之夜,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因此也是民間居家歡慶的日子。

如果說大年七年級是春節的開始,那麼,正月十五算是春節的結束了。而事實上,伴隨著元宵節的陣陣鞭炮和搖曳閃爍的花燈,人們也用一次盛大的瘋狂聯歡告別春節,從此走出節日的慵懶與閒適,開始新一年的耕種勞作,擁抱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春天。

  圍繞著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元宵節形成了許多習俗,如轉三橋、賞花燈、猜燈謎、迎紫姑、吃元宵等。人們通過這些風俗和儀式,一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二來也使元宵節更加有趣而富有意義。其中,“轉三橋”曾是漢族地區流行的重要元宵節習俗之一。

  轉三橋又稱走三橋,起源於宋代,到明清兩朝依然十分盛行。參與“轉三橋”活動的物件主要是被常年關在家中的青年婦女,在元宵節晚上被允許上街結遊賞燈。何謂“三橋”?據嘉慶時《如皋縣誌》記載:“婦女相伴攜遊集賢裡及泮池,曰‘走三橋’,謂文德、武定、集賢橋也。”由此可以看出,“解放”的婦女們在元宵節夜裡所走的橋並非“逢橋即過”,而是對選擇所走的橋非常有講究,一般是尋得具有吉祥意義的橋。“走三橋”的婦女必須在月色中連續跨過三座橋樑,至半夜始歸。清代顧鐵卿《清嘉錄》記載:“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明代陸伸的《走三橋詞》也記載道:“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汙春泥”,描述的即是元宵夜婦女結伴而遊走三橋只盼盡興不思歸的心情。

在《清嘉錄》的記述中,也記載了“走三橋”的原因之一,即是“以卻疾病”。有詩曰:“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三盅水。” 傳說元宵節“走三橋”可以在一年內消除百病,因此“走三橋”亦稱“走百病”、“遊百病”、“度厄”等。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闢人,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由此可知,“走三橋”有著驅病趨吉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