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八字>八字命理>

六十甲子迴圈規律表詳解

八字命理 閱讀(3.24W)

在中國有很多的古老文化,是代表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到現在我們也一直引用著,就像十二生肖紀年,六十甲子預測等等。這些雖然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能學會的卻很少,因為裡面裡面的知識面是經過幾千年的修補。

六十甲子迴圈規律表詳解

六十甲子是中華民族最早、最大的發明創造。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週期,紀月為5年一個週期,紀日為60天一個週期,紀時為5天一個週期。

關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據說,天干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國王)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建元年號。

天干地支與六十甲子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古人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論,應該有觀察和實踐基礎,不是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概念。比如中醫鍼灸取穴,講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規律符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迴圈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迴圈。60在時間領域是個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古人用60作為迴圈,現在來自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鐘是60秒,一小時是60分鐘。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同樣,現在的一天24個小時,和中國傳統的每天12個時辰(時辰也就是大時,兩個小時為一個大時)對應,中國用5天作為一個時辰的大迴圈,所謂“五日一候”,共是60個時辰。

六十甲子順序排列——按天干地支配列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六十甲子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古人是如何劃分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的呢
  古人通過千百年來的觀察和總結,發現天體中的五個星球不斷對地球發生干擾,這五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稱為五行,但它仍不夠說明世間永珍的全部意義。所以,古人把這五行再進行陰陽劃分,就形成了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人還發現,地球本身也放射能量,與天干互動作用,形成了天地間變動的法則。於是又總結出了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了一年的十二個月、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有兩小時。十二地支同時也代表著十二個不同的年代,在天地間不停地運轉著。十二地支與十天干配合,每六十年迴圈一個週期,稱為六十花甲。

按道教經典記載:太歲星君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輪臨人間當值,由鬥姆元君統帥,審查人間善惡,司本命禍福。每個人都由自己的太歲星君護守本命。拜太歲的時候,要先拜當值太歲(今年是已醜太歲),再拜自己的本命太歲,當值太歲主管你一年的運氣,本命太歲則主管你一生的運氣。

干支紀年月日時
  用干支配合來紀年月日時,是我國特有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將它們依次從頭到尾互相排列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來源於土水木三星的天文相會現象。木星繞太陽一週約十二年,土星繞太陽一週約三十年,水星繞太陽一週約0.25年,它們之間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年。也就是說大約六十年土、水、木三星相會。十二月建制來源於太陰,即月亮在地球繞太陽一週期內,月亮環繞地球約十二週,即十二個月。

由三個六十甲子推得一百八十年,叫三元。第一個甲子年為上元,第二個為中元,第三個為下元,這就是風水學的三元運氣說。現代天文學證實,三元(一百八十年)是“九大行星”的會合周期。中國風水學稱“九星連珠”。

中國採用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從黃帝開始計算的。現代沿用的陰曆,是夏曆。《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中國風水學使用的年月日時,是採用夏曆,實際是陰陽合曆,俗稱農曆,以含立春之月為正首。這便是中國古天文學的“鬥建”或稱“十二月建”。鬥建的意義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鵑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裡黃昏時看到的天象。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原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紀時,採用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謂“小時”有“小的時辰”的意思,也就是半個時辰。若遇上這一時刻一秒不差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時辰的交界處,就應該算作下一個時辰。比如正一點,應算作丑時;正三點,算作寅時。其它類推。中國風水學,特別要求算出準確的年、月、日、時的干支,然後才能由此推測出天地人之間的時空關係,即宇宙參照系。年月日時,古人又稱“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有一天干和一個地支,四柱加起來共八個字,所以又稱為“八字”。先得準確地推出人、事、物的八字,這在中國風水學中至關重要。

總結:看完小編整理的文章,是不是覺得有點頭暈?文章介紹的只是六十甲子裡面的一點皮毛而已,還不到它的千分之一,經過幾千年的修改,越來越完善,知識量不是一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