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解讀旗袍的起源與發展

國學資訊 閱讀(4.66K)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之一,旗袍起源於清朝的說法被人廣為接受,我們在在看清宮劇時所見到的服裝便是旗袍,旗袍一般分為傳統的清宮宮裝和後來改良過的民國主流服裝兩種;到現在旗袍不再是中國服飾的主流,但是旗袍作為晚禮服也是很受人青睞的。那麼,旗袍有的發展歷程有哪些呢?隨小編一起去旗袍文化中看看吧。

解讀旗袍的起源與發展


  旗袍是袍子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女裝。旗袍始於清代,旗人婦女習慣穿長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旗袍是清宮歷代沿襲的服裝。旗袍原是寬身窄袖低領直筒式,兩側或四面開衩,便於馬上活動。最初的旗袍袍長一般不過腳,但是姑娘出嫁時穿的旗袍衣長過腳,貴族女子和宮廷裡的嬪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長也過腳。

順治元年,清統治者遷都北京,旗袍在中原地區流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滿族旗女的袍服款式也有所變化,領子逐漸增高,至清末已高至2寸許;四面開衩一律改成兩面開衩,繡飾、鑲滾顯得日益精緻和花哨。但是總的來說,清朝年間,旗袍款式的變化還是不大的。在清末至辛亥革命間,滿族旗女穿的旗袍式樣仍十分保守,其特點是腰身寬鬆、平直,袖長至腕,衣長至踝,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沿部位都採用寬圖案花邊鑲滾,稱為長馬甲式旗袍。

由於受到世界服裝潮流變化的影響,旗袍的款式也產生了一些變化。在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普及,並逐步改變形成淑女型旗袍。其特點是腰身寬鬆、袖口寬大、袖長及臂腕以下10釐米,身長適中覆小腿肚,開衩及中便於行走。但不久,由於受到歐美服飾的影響,袖口縮小,滾邊改窄,衣長僅過膝,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了。

192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頒佈服制的條例,規定旗袍為“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至肘與手脈中點,色藍,鈕釦六”,這是典型的旗袍式樣。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在全國已經盛行。當時的式樣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酷暑難熬的盛夏,在薄如蟬翼的旗袍上,也是配以高聳及耳的硬領。不久又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即使是在寒冬之日,亦僅綴一道狹邊。袖子也是如此,時而興長,長過手腕;時而又興短,短至露肘。同時,衣長的變化也是一個時期流行長,長到下襬曳地數寸;一個時期又興短,短者下不過膝蓋。兩邊的衩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很窄,稱身貼體,能充分的顯示女性的曲線美。至30年代末期,由於受到歐美國旗袍的起源與發展邢聲遠摘要:從旗袍的起源談起,以時代社會發展為線索,對旗袍裁剪方法、款式、面料、工藝的發展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服裝與社會時代變遷的關係。

受長裙漸盛的影響,旗袍又盛行加長,長及腳面,而開衩卻提高到大腿,腰身緊縮,以達到顯示女性身段修長的目的。

到了20世紀40年代,旗袍的款式又有重大變化,袍身再度縮短,下襬縮至小腿肚高,袖子縮短至肩下5—8釐米,乃至全部取消,同時領高減低,省去了繁瑣的裝飾,使旗袍更加簡潔、輕便和得體,並且以線條流暢充分顯示女性風姿風韻為主旋律的流線型旗袍時代開始了。

近些年來,旗袍款式又有了新的改革,經過上世紀西風投影的變異催化,結合內裝的裁剪方法,更加體現了“中衣為表,西式利用”的立身原則,山現了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墊肩、裝袖、前片開刀,後片打折,突出乳房造型等的剪裁技巧,出現了眾多的款式,使旗袍更加烘托出女性體態的曲線美,其造型更加端莊秀麗,線條益趨流暢、勻稱、健美。例如,適宜於青年婦女穿的有前胸緝塔克短袖旗袍、雞心領旗袍、露臂式旗袍、女式三角西服領短袖長旗袍、小方反領短袖長旗袍、小露肩方形領短袖長旗袍、扣邊圓形領短袖長旗袍等;適宜於中年婦女穿的有中(短)袖旗袍、仿古女旗袍等;中青年婦女皆適宜的有方駁領短袖旗袍、對門襟長旗袍、尖角駁領短袖長旗袍等;適宜於孕婦或家庭便服的有長方領旗袍。這些浪漫的旗袍既簡約無比,又風情各異,可以傳遞出魅人的風情。

特別是旗袍面料的選擇很有考究,使用不同質地的面料風格和韻味是截然不同的。深色的高階絲絨或羊絨面料能顯示雍容雅緻的氣質;採用織錦緞製作旗袍則透露出典雅迷人的東方情調;用優質絲綢縫製則有大家閨秀溫文爾雅的韻味。一襲玫紅的喬其紗旗袍,性感朦朧,散發出令人無法逼視的絢爛。特別是作為禮服和節日服的旗袍,其色澤與面料要求豔麗而不輕浮,漂亮而不失莊重,給人以典雅、名貴、高階之感。近年來在旗袍的結構上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西派變化。如深受國內外青年婦女喜愛的袒胸露背式旗袍,其結構是正直領前下方開成心形式滴水式前窗,乳溝隱約可見,背後自領、肩至腰身開成紡錘形背洞,就整體造型而言,仍不失旗袍的風采,但融合了西方的透露性感。

中青年婦女穿上這種款式的旗袍,無論是在莊重的社交場合,還是在舞臺上,更顯示出嫵媚和婀娜多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又如雙臂全露的無袖式旗袍,使穿著者更顯得苗條修長,挺拔而富有青春活力。還有緊貼手臂的短袖式、中袖式、無袖式旗袍,都能充分襯托出穿著者的豐滿英姿,線條優美而又不失莊重,深受青年婦女的鐘愛。再如旗袍下襬的開衩問題,由古典的及膝高而提高到在腿根部,這種旗袍不僅使穿著者行動方便,便於腳的踢抬和跑跳,而且也增加了旗袍的懸垂性和搖曳的動感,還能充分顯示女性的體態美。

由此可見,旗袍的設計構思甚為巧妙,結構十分嚴謹,造型質樸而大方,線條簡練而優美。旗袍自上至下由整塊衣料裁剪而成,各部位的衣料沒有重疊之處,整件旗袍上沒有不必要的帶、絆、袋等裝飾,能充分體現婦女的形態,體現女性人體曲線的自然美。由於較貼身,使富有青春美的三圍曲線隱約可見,下襬則開衩,不僅行走方便,而且行走時給人以輕快、活潑之感。每當微風襲來或隨步移動時,輕盈飄拂,柔和飄逸,舒適典雅。緊扣的高領,使人感到雅緻、莊重;低領或無領也不失莊重,給人以隨和活潑之感。而且旗袍還能自然的與各種髮式、帽子、頭巾、項鍊、項圈、披肩、套衫、外套、大衣等相匹配,都能烘托出自然和諧的觀感。

旗袍不僅深受我國各族婦女的青睞,而且國外的婦女也競相仿效或穿用,國外的服裝設計師時常把旗袍作為西方的時裝在他們的展示會上釋出,而且其款式層出不窮,有的適宜在工作、學習場合穿著,有的適合在居家外出,甚至在宴賓會客等社交場合穿著。當旗袍作為夜禮服或宴賓服時,也可在旗袍上增添各類服飾物,以增加喜慶的氣氛。時下在傳統旗袍不斷改革與發展的潮流中,藝術旗袍也在時代的推動下步入舞臺或電影畫面中,這種旗袍在繼承傳統旗袍的基礎上,結合了結構主義與簡約化原則,進行了款式上的突破和創新,在裁剪方法上更加註重女性完美的曲線輪廊與修身的效果,如裁剪腰部時,可通過衣片結構和腰省合成具有縱向的內凹結構,但仍留有較大寬鬆度,這種裁剪方法的奇妙之處,不僅適用於蜂腰一握的妙齡女郎,即使是粗腰見凸的中老年女性,仍有想象中的苗條。如果忽略腹前的不明顯的曲線條後,反而顯現出這種穿著只有傳統富態美,真是妙不可言。而且其款式五花八門,既有圓領、對襟、衣裙兩截式,又有高開衩、一步裙式,還有尖角下襬的不對稱,甚至色彩的不對稱而促成花型不對稱,恰到好處地突出東方女性的高雅、嫵媚與姻娜多姿的藝術效果。

更令人歎服的是可以淡化穿著者年齡上的明顯界限,成為不同年齡女性的“公眾情聖”。這種藝術旗袍在表現方法上也有其特點,它不僅繼承了注重豐富意韻傳統的東方風格,而且在細節的刻畫上能做到絲絲入扣而無懈可擊,既能做到端莊而不失嫵媚,又能體現出典雅而別具活潑。各種繡飾或飾件的有機組合,都是緊密地圍繞著女裝的整體的性感而展示開來,使女人味纖毫畢現,再加上巧妙地運用現代色彩觀念的創意,襯托出當今時尚女性的開朗性格和開放意識,從而拓寬了衣著色彩的意韻空間。女性穿上這種旗袍,不僅能在霓虹閃爍的夜景裡呈現出惹人注目的搖曳身姿,而且在休閒生活中也能顯現出纖柔宛約和婀娜多姿的風韻,因此獲得了廣大女性的青睞。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旗袍的設計及工藝也有了新的變化。

近年來,由於歐洲、日本等國際品牌的流入,特別是從1996年“中國風”流行以來,各頂級時尚品牌紛紛採用中國民族服裝的元素,如中式立領、滾邊、偏襟、盤扣等與時尚面料相結合,創造新的流行,也就是所謂“東西方融合”。它在工藝上採用了現代服裝的處理方法,如偏襟加盤扣開關改為後開拉鍊,使人們便於穿著,又節省時間。裙長由以前的125釐米左右改成目前多見的80—100釐米兩側開氣,這種旗袍為職業女性的穿著提供了方便。旗袍深受國內外女性的喜愛,優點甚多,理應廣被寰宇,但由於製作方法必須度身縫製,服裝廠無法大量製售。同時,縫製一件合身適體的旗袍,費時較多,手工費較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它的推廣與普及。

縱觀旗袍的發展史及近年來的演變,使我們感到不同時代的服裝是與它存在的歷史背景、人們的生活習慣相符的,因為服裝不僅是擋風蔽體的必需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它也是美化生活、提高生活水平的一個方面,讓我們繼承並發展中國旗袍,使之在世界服裝之林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