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雲南方言簡介

國學資訊 閱讀(2.97W)

語言多種多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本國語言,本國語言又有很多種語言,比如方言。只要稍微有點距離,就算同一區域的的語言也會有所差別。方言有著距離的規律,距離越遠,語言差別越大。你對雲南瞭解多少?你知道雲南的方言有什麼特色嗎?下面,隨著中國語言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雲南方言簡介


  雲南方言:
  雲南方言,總體上屬於北方方言。明代的屯田,對雲南漢語方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隨著人們歷史文化知識逐漸豐富,終於明白,雲南方言的形成,與漢民族的遷徙以及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有密切關係,雲南方言其實就是歷史上的中原漢語方言,研究這些方言詞語,可以解釋許多歷史文化的問題。可惜記錄的一些資料,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大部分喪失,只能將現存的零星記錄,略作整理、解釋,形成本文。

雲南方言屬於漢語西南官話,雲南民間至今還保留著不少元明時期中原漢語語彙。

雲南話用以結尾的字幾乎全是入聲,蜀黔雖然也大部分類似使用,但遠非滇方言普遍。通觀三地方言,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究其原因,蓋與雲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關係甚大。竊以為雲南移民史的特點階段性非常明顯,不移民則已,一移民就是大規模移民(明初短短30年,移民幾近40萬人,大部分是江淮子弟,這在當時已經是天文數字),這一特點再加之交通不便,使方言相對穩定。再者,雲南地處邊疆,長期獨立於中央王朝(要講獨立,雲南資格更老),早期方言已有底氣,不是隨便就能同化的,隨後與內地方言互動溝通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具江淮官話特徵的滇方言。滇方言內部大致統一,不同子方言之間交流不成問題,但仍存在細微差別,這與該地區受到民族語言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比如西雙版納漢語方言,在語調上與傣族話非常象。而麗江話,則依稀有納西話的影子。

大理的漢方言音調就很像白族話;整個雲南方言總體與大西南官話在語調上的區別也是受了一些彝語的影響。

形成:
  雲南漢族方言形成與雲南漢族的移民史相聯絡。元以前漢語以與少數民族語言融合為主,其口語基本喪失了交際功能;明代雲南漢族移民大增、漢語地位始上升,漢語官話於明中葉始演變為雲南方言。雲南方言

是以南京話為代表的江淮官話為基礎形成的。清代後,則湖廣、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話對雲南方言產生了很大影響。

雲南自古是西南土著各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漢族人民來自內地。所以,要研究雲南方言的歷史必須同雲南漢族移民的歷史緊密聯絡起來。

據歷史文獻記載,最先進入雲南的內地人民是戰國末期莊及其所帶領的隊伍。他們在滇池地區建立了“滇”國。但是“變服,從其俗”(《史記·西南夷列傳》),與土著部落相融合了。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為開發西南邊疆,“以兵臨滇”,並在“滇”國管轄的地方設定了益州郡,從此內地的漢族人民,主要是戊邊軍人和屯田農民,陸續進入雲南。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又在滇西地區設定了永昌郡,漢族移民進一步深入到滇西。

兩漢以後,歷代有內地漢族移民進入雲南,然而,元代以前的漢族移民也都象戰國時期的楚人那樣,“變服,從其俗”,先後與土著各族相融合了。雲南地方史專家方國瑜先生對雲南漢族移民的歷史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說:

“在元之前,漢族人口遷徙至雲南者,歷代有之。惟數量比原住各族人戶只是少數,漢族移民與原住各族人民錯雜而居,共同勞動生產,久之漢人融合於各族;雖漢人之生產技術、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廣泛傳播於各族社會,然無長期保持漢族特徵之人們共同體。”(注: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一版,下冊第1132頁。)

漢語是漢族的重要特徵之一,漢族移民與土著各族相融合,漢語就在雲南逐漸失去了口頭交際的作用。在歷史文獻中可以偶爾看到一點有關夷漢語言互相影響的記載,如晉人常璩說:

“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注: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

移民中的學者在言談中尚且“半引夷經”,那麼一般的漢族移民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又據《通典》記載,滇西洱海地區的漢族移民,“自雲其先本漢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鋌,言語雖稍惡舛,大略與中夏同;有文字,頗解陰陽曆數,而以十二月為歲首。”(注:《通典》卷一八七。)

這些漢族人後代顯然已經與土著相融合了,他們所說的話:“雖稍惡舛,大略與中夏同”,可見漢族移民的語言由於受土著語言的影響已經發生了變化。

同樣,土著語言也受漢語的影響。唐人樊綽說:
  “言語音,白蠻最正,蒙舍蠻次之,諸部落不如也。”(注:樊綽:《雲南志》。)

白蠻、蒙舍蠻都是洱海地區的土著部落,唐人說白蠻音最正,那就是說白蠻的語言與漢語最為接近。

雖然口頭形式的漢語逐漸喪失了交際作用,但是,漢字和書面漢語仍在雲南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流傳至今的南詔德化碑、大小cuàn碑等都是用地道的書面漢語寫成的。有的民族還以漢字為基礎創制過文字,如業已失傳的白文。土著各族十分重視漢文化,如南詔時期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派遣大批貴族子弟到成都等地學習儒學,大理段氏在與內地通商時也十分注意採購漢文書籍,由此可見一斑。

元代以前的情況如此,元代以後又如何?
  元代進入雲南的移民既有蒙古人、色目人等,也有漢人。他們直到明初都還能保持各自的族屬。省城昆明及其它地方辦學都到“荊、益、關、陝”等地去聘請教師,學校就成了傳播漢語的場所。但是總的來說,元代進入雲南的漢人還不太多。明代大批漢族移民遷入雲南,掀起了規模空前的移民高潮,於是漢族人口劇增,並逐漸上升至首位,漢語通行的範圍就越來越廣了。

在明初的漢族移民中,軍人及其家屬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按明代兵制,軍事上實行“衛所制”,衛所制既是軍事機構,也是屯田組織。軍人戍邊要帶家屬,甚至其後代也要隸軍籍。因此,軍人及其家屬就構成了一隻龐大的移民大軍。他們主要分佈在衛所周圍。漢族移民把內地的生產技術帶進雲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於是衛所駐地逐漸發展成以漢族居民為主的城鎮,這些城鎮既是政治、軍事的中心,也是經濟、文化的中心。城鎮的興起與發展對漢語的傳播以及雲南方言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