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有多少個竹編之鄉

國學資訊 閱讀(2.13W)

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那麼,在中國有哪些竹編之鄉呢?

中國有多少個竹編之鄉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裡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乾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制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制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紮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蓆、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蓆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彙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主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湧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階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