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傈僳族節日 傈僳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風土人情 閱讀(1.82W)

傈僳族是雲南當地特有的特色米怒斬,當地的人一般自稱傈僳或者是慄些、慄慄。傈僳族居住的環境比較分散,主要是在雲南的各自治州和市區。那麼關於傈僳族的節日文化,你都瞭解哪些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傈僳族節日 傈僳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過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19世紀中葉後,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傈僳族地區。

傈僳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自然歷,他們把一年分成開花月、鳥叫月、燒山火月、採集月、收穫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和蓋房月等十個季月。

傈僳族婦女服裝美觀大方。服裝樣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上身穿短衫,右衽,再穿件坎肩,下身穿裙子,裙長到腳踝,裙褶很多,叫“百褶裙”;另一種是上身穿短衫,下身穿褲子,褲子外面前後系一個小圍裙。婦女的短衫,傈僳語叫“皮度”,長到腰間、對襟,圓口平領,不用鈕釦,穿的時候把左襟壓在右襟上,把衣服略向上提高,用帶子紮起。平素襟敞開,天氣冷時用手或項珠、貝蚌等壓住。上衣和裙子一般用黑、藍兩種或黑色相配的細麻布或棉布做成,上農袖口用黑布鑲邊,用紅、黑、綠、花配成色彩鮮豔的條格裝飾,上衣後背用雙屋布,外面一層用六塊布拼成,前襟兩肩,卜部雙層,肩和腑外層留口,成為能裝東西的口袋。裙子下部用彩色線條或圖案裝飾一圈。由於各地穿麻布衣的顏色不同,又分黑、白、花三種。聚集在怒江一帶的黑傈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黑領掛,黑色長裙或褲子。福貢一帶婦女則穿白色、白藍色條紋、白中夾麻點的細麻布。因此,習慣上把他們叫白傈僳。瀘水一帶的黑傈僳族婦女不穿長裙,上衣也是右衽,腰繫小圍裙,長褲子。而德巨集一帶的“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美觀.婦女都喜歡穿田字格花紋布做成的衣裙,在裙子上鑲繡許多花邊,而且用巴貝、料珠、車石渠等作裝飾。頭上纏花布頭巾。她們有時還穿拖地長裙,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多姿。

傈僳族男子服裝較簡便,都是麻布無領長衫,而且上衣長至膝下。上衣中間及兩側開口,不用鈕釦,多喜歡在腰間繫帶子,或者把衣服前襟攏起繫緊,再拉起上衣長襟下面的角,塞入腰間,自然形成弧形。衣服的後片與後襬不加裝飾。有些地區男子也有穿短衣的,樣式是兩側開口的對襟衣,上面綴有黑色條形圖案的花邊。下身長褲子,有的還打綁腿,褲口較肥大,傈僳語叫“墨起”。顏色大多是黑或白兩色。.靠近內地的傈僳族男子服裝與漢族較接近。但是,無論哪個地區,成年男子都喜歡在腰間斜掛弓弩和漂亮箭包。他們的箭包是用熊皮或猴皮製作的,腰間還帶長刀、匕首,既作裝飾又作武器。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木結構,用長約一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內地傈僳族大都居住這種房屋;另一種為竹木結構,先在斜坡上豎立二三十根木樁,頂蓋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這種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樁,故被稱為“千腳落地屋”,流行於怒江傈僳族地區。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蕎麥。傈僳族人認為動物苦膽是一種良藥,也是一種調味品,因此總把膽汁摻人酒中飲用,在煮肉時則把苦膽放人鍋中一塊煮,用來去腥開胃。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客人來了,要敬送菸絲;男女尋求伴侶要丟菸絲盒為信物。可見菸絲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煙時,先將菸絲放人口中,然後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慄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脣就像抹了椰子紅。如今,一些婦女認為,嚼煙有失大雅,戒菸逐漸成了她們的自覺行為。

“貼面酒”,也叫雙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場面的一種嬉戲趣鬧的方式。他們常把自己釀的濃度高的酒藏在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於宴會歌舞較大的場合,則往往飲臨時釀製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飲酒時所用的盛器,較原始的是竹筒,現在有時用陶瓷器皿。飲酒時,主人取一竹筒酒,與客人臉貼臉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則就要從頭來過。飲“貼面酒”是絕對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與其他女子貼面而飲,妻子也與其他男子來個“雙杯盡”,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傈僳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社交自由。

人死後行土葬。成年人死後,全村停止生產勞動2一3天,舉行弔唁活動。人礆後停在「1前,由親屬唱祭歌、跳葬舞。出殯入墓時,頭在高處、面向東方。殉葬品不人土,而是懸掛在墳前的木樁上。死者沒人礆時,村人忌食辣椒。

過去,傈僳族地區與外界被峽谷和江河阻隔,溜索成了江河峽谷間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怒江上已經有了永久性的大橋。

傈僳族一年之中有很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中,有的與漢族的節日相同,很明顯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有許多則是本民族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大多與他們生活的環境、風俗習慣有直接的聯絡。勤勞勇敢的傈僳先民,一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那裡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千百年來,聰明的傈僳先民依據風霜雨雪、花開花落、草木枯榮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作為判斷節令的物候,創立了一套有名的“花鳥曆法”。他們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個月30天,有12個屬相。還把一年分為兩個大的季節:“木賒”和“木出”,“木賒”指雨季,包括每年的6月至9月。“木出”指乾季,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每個月都有獨特的月名:

1月,叫過年月,傈僳語稱為“闊時罕”。

2月,叫百靈鳥月,傈僳語稱為“娃娘罕”。

3月,叫開花月,傈僳語稱為“熱樸罕”。

4月,叫葉嫩月,進入雨季月,傈僳話稱為“賒堵撇浪罕”

5月,叫熱病月,傈傈語稱為“察吶罕”。

6月,叫魚躍月,傈僳語稱為“旺咕罕”。

7月,叫雨季月,傈僳語稱為“木賒罕”。

8月,洗麻、織布月,傈僳語稱為“噴此壓尺罕”。

9月,作物揚花抽穗月,傈僳語稱為“呢多罕”。

10月,叫收穫月,傈僳語稱為“喳仁罕”。

11月,乾季串親訪友月,傈僳語稱為“木出能設罕”。

12月,叫釀酒月,傈僳語稱為“知架罕”。

德巨集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大多與這個“花鳥曆法”相關。

澡堂賽歌會
  又稱溫泉賽歌會或湯泉賽歌會,雲南省怒江一帶傈傈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九年級後擇日舉行。賽歌會一般要進行十多天。

賽歌時,男女雙方分為兩夥,然後圍成一圓圈,女的手拉手,男的手搭肩,雙腳按節拍有規律移動並不斷交換位置。每一圓圈都由對賽的男女歌手領唱,其他人和聲。歌詞大多是即興而作,內容豐富多彩。在六庫一帶,歌會以《湯泉戀歌》為主題,這是一部抒情長詩,敘述了一對男女青年在溫泉邊三度相會的戀愛故事。夜幕降臨,人們便燃起堆堆舞火,邊賽歌,邊品嚐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興致頗濃。澡堂賽歌會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很久以前,登梗一帶有兩位美麗的姑娘,引來許多男女青年縱情歌唱,其歌聲優美,連仙女聽到都不願離去。然而,一個惡魔卻去察告天神,說歌聲攪亂天地的安寧,於是,天神就把她倆分別化為金山和銀山,但兩位姑娘毫不屈服,長出無數挺拔的青松翠柏,大有刺破天彎之氣勢。

天神為之大怒,就在兩座大山上釘七顆大鐵釘,罩七口大鐵鍋。不久,兩座山腳下流出兩股熱血,後又變成了熱氣騰騰的溫泉水。為紀念這兩位美麗姑娘的反抗精神,人們每年都來到溫泉邊,用美好的歌聲讚美她倆。這樣,漸漸地演變為一年一度的溫泉歌會。節日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極好時機。

拉歌節
  雲南省隴川、盈江等地傈僳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五到初六日舉行。

內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節日前夕,要修整跳嘎場。青翠的松枝和彩紙,把跳嘎場裝扮得五彩繽紛。節日一到,人們滿懷喜悅,身穿漂亮的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聚攏在一起,跳舞對歌。每逢拉歌節,當地的漢、景頗、拉枯等民族也前來參加助興。白天,人們興高采烈地舉行射弩,爬杆,打鞦韆,高蹺競走等娛樂活動。晚上,便歡聚在跳嘎場上,盡情地歡歌跳嘎舞,往往通宵達旦。

刀杆節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貢、滬水一帶傈僳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八舉行。

節日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明代時,外敵人侵雲南邊境,兵部尚書王驥奉命三徵麓州,當地傈僳族人民勇敢地拿起長矛、弩弓,協助官兵打敗了敵人,鞏固了邊疆。不幸,在回朝途中,王驥被奸臣所害。這天正好是農曆二月初八。為紀念這位英雄,以及戰鬥中犧牲的傈僳族勇士。人們每年這天舉行“刀杆節”。

下火海,上刀山是刀杆節的主要內容。節日當天,人們身著盛裝,匯聚在刀杆場上。場中央豎有兩根二十多米長的粗大竹竿,竿上插著三十多把刀刃朝上的長刀,稱為“刀竿”。爬刀竿的人,大都是健壯的中年男子,他們經過長期的訓練,有一套特殊的爬竿本領。爬竿者一般頭纏紅布,身穿紅衣,赤腳。在繞竿歌舞后,他們便赤足躍上刀竿,手捏刀面,腳踏鋒利的刀刃勇敢地向上攀登。當爬到頂端時,還要做倒立等高難動作。表演完畢後要自己放鞭炮慶賀。圍觀者熱烈歡呼爭相向爬竿者獻美酒表示敬意。

爬竿的前一天舉行“跳火海”比賽。即在場內燃起堆堆柴禾,選出五個強健的中年男子光腳在熊熊的火堆中跳躍,他們一會J七撲向火海,一會兒翻滾其間,一會兒騰空,一會兒落下。還把通紅的火球捧在雙手,在臉上“擦洗”幾下,然後在手上飛快地翻滾揉搓。除此以外,節日期間還舉行丟煙包、跳舞、對歌、盪鞦韆等活動,給節日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浴牛節
  雲南省蘭坪縣巖頭鄉傈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五舉行。

相傳從前牛生活在天上,日子過得很舒適。一日,牛低頭朝人間一看,見地上的傈僳族人民卻以吃又苦又澀的野果為生,牛頓生同情之心。春天,便揹著上帝將藏在葫蘆裡的五穀種子灑向人間,從此人間有了五穀,傈僳族擺脫了飢餓。上帝發現了此事,盛怒之下,把牛推下了人間。傈僳族人民感激牛的恩德,讓它呆在家裡,牛看人們勞作太辛苦,又主動出來幫助拉犁,上帝知道後,放出各種冰霜、蟲害等災害。為了確保豐收,每年栽種完後,牛又上天請求上帝不要放下各種災害。傈僳族為了感激牛的功勞,便在每年六月初五,春種結束後給牛洗澡,之後,煮一鍋放有鹽的稀飯喂牛,最後,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為牛祈禱,讓它在上帝面前多多求情,不降災害。

火把節
  又稱“點火把”。傈僳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也有的地區在六月二十五日舉行。

節日裡,家家戶戶要製作火把,各村寨還要在廣場中央,用松枝和乾柴搭成一個巨大的型似寶塔狀柴堆,並在柴堆上插一大樹枝,飾以五顏六色的彩紙和紙花。白天,人們歡聚在廣場,舉行賽馬、打靶、射弩、打鞦韆等活動。夜幕降臨前,人們要拿著火把把自家房前屋後的不潔之物,全部燒掉,以示驅邪。之後,人們手持火把匯聚於廣場,一齊將那巨大的寶塔狀柴堆點燃。頓時,廣場上火光齊明,鑼鼓喧天。有的地區,人們要拿著火把繞村寨,田頭漫遊一圈,據說這樣可以驅逐猛獸害蟲,消除瘟疫和辟邪。然後,人們圍著那巨大的火堆,縱情歌舞。關於火把節的來歷,傈僳族民間有許多傳說。如祿勸一帶的一則傳說講道:以前,一對很貧窮的老夫婦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但被當地的土司搶去,她堅決不從,被迫自殺。村民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當天夜晚,人們燃起熊熊火把,集眾起義。這天正好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這次反抗活動,傈僳人民就把這一天作為“火把節”。火把節期間人們還要殺豬宰羊,走親訪友。

臭水會
  雲南省麗江一帶傈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夏令節前三天到後三天期間舉行。這是傈僳族的傳統沐浴節日。

在麗江傈僳族聚居的地方,有一股常年洶湧而出的泉水,每年一到夏令節的前三天到後三天這段時間,泉水會突然變得渾濁不堪,故當地人把它叫做“臭水”。相傳用這種水做飯特別清香可口;喝這種水能治好胃腸疾病;如果用這種水沐浴,能治好風溼病。所以,不僅是傈僳族,附近的各族群眾也要來趕臭水會。屆時,人們在泉水附近挖一個土坑,把泉水浸蝕過的石頭撿來鋪底,用柴火將石頭燒燙,然後再墊上木條、樹葉、毯子,將泉水澆上去,在滾滾而起的水霧中,人們脫去衣褲躺在毯子上,直到大汗淋漓時,才起身用毛巾擦乾淨。待濁水變清後,會期即告結束。

收穫節
  雲南省怒江一帶傈僳族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九月到十月,即在新谷收穫後不久舉行。

屆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蒸做米酒,互相饋贈。入夜,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滿懷豐收的喜悅,帶著水酒,食品,聚集在村寨廣場,飲酒高歌,歡度這個節日。最有趣的是“合飲杯酒”,傈僳語叫“伴多”,即兩個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然後一同飲酒。“合飲杯酒”一般在大家酒興正濃時相當親密的朋友間進行。它是親密和友誼的象徵。人們一邊飲酒,一邊跳舞,老年人懷抱琵琶或月琴邊唱邊跳,邊說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起嘎舞。

新米節
  又稱“嘗新節”,是雲南傈僳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九月到十月稻穀成熟時舉行。

節日這天,人們懷著豐收的喜悅心情揹著揹簍,提著籮筐,興高采烈地到田裡拔回金黃飽滿的穀穗,加工後做成了香噴噴的新米飯。再用肉與新米攪和在一起全家共餐。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以表示對狗的感謝,相傳這谷種是大災之年由家狗保留下來的。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火塘吃團圓飯。這頓飯必須要全家人齊全了,才能開始。據說,從前有對恩愛夫妻,在過新米節時,丈夫因為等不及,就先吃完幹活去了,妻子為此生氣,從此夫妻倆經常吵架,最後不得不離婚。為了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節日期間,家家都要講禮節,話團圓,親親熱熱地圍坐在火塘邊聊天喝酒,談笑唱歌。最後,全村男女老少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通宵跳舞。

盍什節
  傈僳語即過年節的意思。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在農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的正月初十之間。

節前各家要打掃衛生、釀米酒、舂粑粑、殺豬。有的地區的傈僳族,要將舂出的第一臼秈米粑粑放一點在桃、梨或蘋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有的還將玉米花生等食物,擺在火塘的三腳架上,每隻腳的頂端再放三片肉和三杯酒,以囑咐來年五穀豐登。除夕晚上,許多傈僳人家要在堂屋內鋪上青嫩翠綠的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全家人圍坐在松毛上吃團圓飯。飯前,要先盛一小碗飯給狗吃,以示對狗給人間帶來谷種的回敬。有的還給牛喂鹽,以示對牛一年辛苦的稿勞。大年七年級清晨,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事先裝點好的搭有彩門的開闊場地,由二男一女開道舉行射弩比賽,一男舉著飾有弩弓箭標誌的紅白兩色旗,一男扛著弩弓,包頭上斜插一箭,在蘆笙樂和鞭炮聲中,列隊通過新門人場。銅炮、鳥槍鳴放三響後,人們向高掛的紅白兩色旗祭酒,然後大家手挽手跳起歡樂的舞,舞后比賽,用肉片和油煎把把做靶,收穫最多的被評為優秀的射手。

小結:傈僳族民間還是有很多的節日的,有很多的民俗活動。比如人們在舉行的一些打靶、一些盪鞦韆或者是跳舞之類的,這些都是當地的特色。當地人也會有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