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俄羅斯族的民歌,俄羅斯族民歌簡介

風土人情 閱讀(1.48W)

中國人口眾多,據統計2014年中國人口已達13.6782億,中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有五十五個,每個民族都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慢慢沖刷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體現在族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從一個民族的民歌中,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文化氣息。你知道俄羅斯族有著怎麼樣的民族文化嗎?一起來了解下吧。

俄羅斯族的民歌,俄羅斯族民歌簡介


  俄羅斯族民歌:
  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佈。是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俄羅斯族能歌善舞。每逢喜慶之日,或親朋相聚之時,他們就拉起手風琴,唱起歌,跳起舞來。歌曲種類也有不少,演唱形式多樣,歌聲婉轉悠揚。《漁夫之歌》是俄羅斯族敘事歌曲,全曲歌詞共有10段,敘述漁夫3個兒子的愛情,特別是小兒子在愛情上悲劇性結局尤為感人淚下。歌曲為二部合唱,音樂情調深沉含蓄。此外,《山楂樹》、《紅莓花開》等,也深受俄羅斯人的喜愛。

俄羅斯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後裔,經過上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中國,俄羅斯族總人口為15609人。

俄羅斯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佈,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等地共約1.4萬人,佔俄羅斯族總人口的89.40%。

起源
  “俄羅斯”一詞起源於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3]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公元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併,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徵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親軍,並賜給土地令其耕種,這是歷史上俄羅斯人大批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的史書中稱他們為色目人。從1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人體特點是膚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藍色,鼻高、脣薄、細軟黃髮、身材高大,第三類毛髮(鬍鬚、腋毛等)中等發達。中國的俄羅斯族由於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徵。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後期,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東北各地。俄國十月革命後,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爭,進入中國。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由於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係,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並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多了。

服飾
  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裡,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男子夏季多穿絲綢開衩長袍、長褲,或穿白色繡花襯衫和燈籠褲,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絨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氈靴。

婦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開胸、卡腰式、大擺繡花或印花的連衣裙,也有的上穿無領繡花襯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長裙,上面繡著色彩鮮豔的圖案花紋;春秋季節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頭戴色彩鮮豔的小呢帽,上面插著羽毛做裝飾,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長皮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頭戴毛織大頭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領、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綴精美細密的刺繡幾何圖案或花草圖案,色彩鮮豔,對比強烈。

老年人的衣著保持了前蘇聯傳統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長袍,大襠長褲的;女的大多穿無領繡花短衣,下穿自織的棉布長裙,腰繫一條花布帶,也有穿連衣裙的。

俄羅斯族婦女的頭飾頗具特色,年輕姑娘與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區別。少女頭飾的上端是敞開的,頭髮露在外面,梳成一條長長的辮子,並在辮子裡編上色彩鮮豔的髮帶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婦女的頭飾則必須嚴密無孔,即先將頭髮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再嚴嚴實實地反辮子裹在頭巾或帽子裡面,否則就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文學
  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羅斯人的祖先為後輩留下來的口頭文學遺產,如歌頌勇士的長篇史詩、童謠、諺語等。特別在19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遺產對我國的俄羅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

俄羅斯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學藝術,其中書面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等,如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移民伊萬寫了一部名叫《逃亡記》的小說,主要描述了他們從俄羅斯逃到中國的經歷,俄羅斯族女教師曾寫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一詩,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團結。另外俄羅斯族還有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格言、諺語、謎語、說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大多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富於創造,勇於克服困難的高貴品質。

音樂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

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採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俄羅斯族民歌內容非常廣泛,從題材上可分為風俗儀式歌、抒情歌、敘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類別。巴拉來克是俄羅斯族獨特的絃樂器,又稱“三角琴”。俄羅斯族相聚的時候,經常彈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風琴,唱歌跳舞,傾訴歡樂。俄羅斯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部分,民間音樂包括儀式歌曲、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歌舞音樂和器樂曲。

儀式歌是俄羅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與這個民族的傳統生活習俗相關,主要用於婚喪類儀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禮歌。傳統的俄羅斯族婚禮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親友們都會趕來祝賀,並在女伴們為新娘梳洗打扮時唱歌送行,歌聲充滿著離愁別緒,令人傷感不已。《飛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禮歌。

抒情歌多表現愛情的內容,旋律非常優美。這類歌曲多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採用自然小調音階,有時也以一領眾和的方式進行,各聲部自由組合並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間的平衡,音樂風格獨特且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民間流傳較廣的《漁夫之歌》就是一首領唱與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詞敘述了漁夫3個兒子的愛情故事。這首歌曲的高聲部採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調,低聲部則有旋律小調的特點,旋律深沉而內在,極受人們喜愛。

俄羅斯族民間流傳有大量的敘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詞的形式反覆演唱,內容題材十分廣泛。這類歌曲屬於多聲部的合唱,有以戰爭為主題的《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蔥蔥》等,和聲雄渾,音樂莊嚴肅穆;也有反映婦女悲慘命運和愛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嶇的阿爾泰山路》等,帶有悲愴、淒涼的色彩。

在民間許多節日喜慶或娛樂晚會中,熱烈奔放、活潑開朗的俄羅斯民間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娛樂節目。為這些舞蹈伴奏的音樂,多是以獨唱或對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間樂器演奏的樂曲。俄羅斯民間流傳的舞蹈歌曲數量很多,它們多內容詼諧、風趣,曲調活潑明快,結構方整,並可即興填詞,既適於伴奏舞蹈也可單獨演唱;舞蹈音樂的曲調一般來源於民歌,但也有少量專門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爾卡》《阿金諾奇卡》等。

俄羅斯族的器樂文化也比較發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樂器,民間常見的樂器有“巴揚”(手風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萊卡”等。“巴拉萊卡”是一種頗具特色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因琴身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稱。它屬於彈奏弦鳴類樂器,上有長長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階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飾,斜立四個弦柱。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碼,一般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種,其中以高音巴拉萊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經常與曼陀林、吉他、手風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
歡,在民間流傳最廣。器樂曲多是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採用旋律加花或和絃分解變奏手法發展而成,一般在晚會上與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樂手往往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和變奏才能。著名的樂曲有《我親愛的》《卡拉布什卡》等。

舞蹈
  俄羅斯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常舉行各種家庭宴會、晚會,跳交誼舞、俄羅斯舞、天鵝湖舞、烏克蘭舞、俄羅斯的集體舞,以及踢踏舞、頭巾舞、馬車舞等,舞姿優美,參加的人多,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踢踏舞是俄羅斯族的一種民間舞蹈,復活節時跳的舞蹈之一。跳此舞時,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參加。用手風琴伴奏,眾人圍成一圈,用腳尖、腳跟、或腳掌的某一部位擊地,發出踢踏響聲。婦女們邊跳邊揮手絹,男人們邊跳邊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邊拉邊跳。節奏清晰多變,腳下動作靈活而響聲大,場面活躍熱烈。

娛樂
  俄羅斯族世代生活在北方,其體育活動多與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有關。冬季冰天雪地,俄羅斯族喜歡溜冰、滑雪,以及節奏快、運動量大的摔跤、踢足球。夏季時他們喜歡釣魚,秋季他們喜歡打獵。他們還有踏青的習俗,每天春暖花開,青年男女相約春遊踏青,人們攜帶豐盛的食品,到風光秀麗的地方跳舞、唱歌、野餐。

工藝
  俄羅斯族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其民間工藝十分豐富和發達,富有藝術性和民族風格,對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民間工藝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俄羅斯族男性主要從事靴鞋加工、裁剪縫紉和木工雕刻等行業,他們設計製作的男女皮鞋、皮帶等品種多樣,色彩鮮豔,加工精美,深受人們的歡迎。俄羅斯族女性主要從事編織與刺繡,她們能用各色毛線、絲線編制掛毯、坐墊、地毯、頭巾等,上面還繡有人物、花鳥、野獸等圖案,美觀大方,精緻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套娃是俄羅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開啟娃娃的肚子,會發現可以一層一層的剝下去。套娃不僅只數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許表情,或許顏色,還有每套娃娃的肚子上都描繪了迥異的故事、景物和文化。

俄羅斯族是一個純真善良的民族,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孩子的歡樂童年就是在美麗的俄羅斯童話的陪伴下度過的,像小紅帽和狼外婆、野天鵝、三隻小熊的故事等,都讓人百聽不厭。而世界聞名的俄羅斯套娃之所以如此在大千世界深受歡迎,是得益於這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

俄羅斯套娃最早的創意就是為了取悅孩子而做成的木頭娃娃,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於是故事裡著名的人物、動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隨著時間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讓人更覺趣味。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公里的俄國古鎮Zagorsk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藝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澱,受到了各國大小朋友的喜愛。漸漸地,套娃素材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童話人物外,歷史人物、權貴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為創作的物件。按照肚子裡含有小娃娃個數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至於可愛的俄羅斯木娃娃為什麼被稱作套娃娃(matryoshka/俄語:матрёшка),這裡面還有一番淵源呢,在舊時俄羅斯農村,Matryona和Matriosha是兩個十分普通的婦女名字。學者們指出,這兩個名字中含有拉丁詞根“mater”,意思就是母親。聽到這個名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大戶農民家庭裡的母親,通常是一個健壯能幹、略顯肥胖,生育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形象。而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裡又藏著這麼多小娃娃,於是套娃(matryoshka)就自然而然成了精雕細刻、色彩鮮亮的木娃娃們的名字了。

套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是相傳俄羅斯民族有兩家表親相鄰,表兄妹童年相伴長大,後來表兄遠走它鄉,由於思念家鄉的表妹,每年續做木娃娃,一年比一年做的娃娃大。數年後,見到表妹就將一排木娃娃送給表妹以表達思念之情,後人模仿傳稱套娃,又叫吉祥娃娃。又一傳說講的是千年前,一個小男孩在放羊的時候走失了可愛的小妹,他非常想念妹妹,就刻了一個,每天帶在身上。過了幾年,他想妹妹應該長大了一些,於是又刻了一個木頭娃娃,就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年,小男孩成了英俊小夥子,身邊一直帶著自己刻的木頭娃娃,他把這些一個比一個大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思念的時候一個一個的開啟來看。由於它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直至今日,在俄羅斯某些地方仍保留著男孩贈送女孩套娃的傳統。

俄羅斯族套娃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需經過楦空、燙花、鑲金等工序手工製成,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或一字排開,情趣盎然。單單木材的準備就頗費時日,萊姆樹、樺樹、椴樹是製作套娃的理想木材,一般在初春時節,樹木中富含汁液,砍倒後剝去樹皮,只剩少數幾環樹皮以防止木材開裂,然後暴露於空氣中通風。如果要做中等尺寸的娃娃,就要晾乾兩年,而如果要做15件套的娃娃,那麼每個娃娃的內壁要做得很薄,對木材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一般要晾乾5至6年。每個娃娃要經過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測量,而是憑藉藝術家們的感覺和經驗,他們獨特的手工設計使套娃們變得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娃娃們相互套在一起,意味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正是代表著多福多貴、多子多孫嗎?套娃的深層含意表達了人民對家庭和民族的熱愛與尊重,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嚮往和追求。

至今,俄羅斯套娃仍頗受青睞,你無論是親臨俄羅斯還是在遊歷於中國其他地方都會買一套帶回家的,因為套娃不僅是孩子們的好夥伴,且是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手工藝品。

建築
  俄羅斯族的住房被稱做“木刻楞”,房屋又高又大,單一木材構築的房屋,分為臥室、客廳、廚房和儲藏室。

木刻楞也有土木結構的,他們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臺基上,牆壁很厚,多在50釐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頂傾斜,有的上面還覆有漆著綠色油漆的鐵皮,正門前有門庭和圍廊,門內有過道,過道兩旁是臥室和客廳。室內的牆角有土坯壘砌的火牆。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爐,外包一層鐵皮,鐵皮上抹一層黑油,俗稱“毛爐”,是很好的取暖裝置。室內陳設比較講究,臥室擺放著木床或鐵床,鐵床欄杆雕有花草圖象,給人以古雅之感。客廳裡的桌椅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雖是鋪地磚,但上面又鋪有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