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土族的節日有哪些 你都知道哪些?

風土人情 閱讀(1.42W)

土族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少數民族,土族很多人都是和漢族進行混居的,所以很多生活的節日文化,和漢族都有很多相似點。那麼關於土族的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土族的節日有哪些 你都知道哪些?

1、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最熱鬧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前十多天就開始準備,打掃房屋,縫製新衣。殺豬宰羊、烙炸年饃、釀造青稞酒等,一片繁忙景象。民間有“快臘月,慢正月,不過三十不歇腳”之說。

春節一般要過十多天。臘月三十那天,平時借用的傢俱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覺送還。把院落房屋重新打掃一遍,貼上對聯、年畫和錢馬,堂屋正中桌上設香案,供福、祿、壽三大神,獻上“酥盤”〈釀有紅棗的大饅頭〉等供品。傍晚,人們到祖墳上燒紙,然後吃年飯,也叫團圓飯,傳統的吃法是大塊肥肉和長條面。除夕晚上要全家團圓,有的人算一算當年生產的收入,有的為明年春耕做做打算。這天夜裡要通宵達旦不睡覺,有人喝酒唱歌,有人講故事聊天,大家全都高高興興。子夜過後開始接神,點明燈,放鞭炮。天發亮之際老人們去村廟上香叩拜,然後人人身著新衣給長輩拜年。串親房及親戚。

大年七年級的早晨,雞叫第一遍的時候,也就是早上四點鐘左右,男人們就登上高山進行祭祀活動。婦女們和孩子們開始穿上節日盛裝,等天剛矇矇亮,太陽還沒有升起來時,就開始在家裡給長輩拜年。然後,走出家門到親戚朋友家去拜年,相互請客喝年茶。所謂喝年茶,也包括吃肉喝酒。

正月十五晚上撤去所供神位,焚化錢馬。晚上吃肉餡或面油餡的餛飩,在兩個餛飩裡包進兩枚銅錢,誰的碗裡畫上有銅錢的餛飩,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幸運。在夜幕降臨之際,大門外堆放7個小麥草堆子,從廚房內點燃白天紮好的火把,引燃麥草堆,全家老小連續跳3次火堆,以法邪消災,執火把者口賊“去了!散了!”不停地揮舞著,將火把送至山頂或某個較遠距離的固定地點。年長者觀看火光色彩,火呈暗紅色,判斷氣溫升高,雨量較多,豐收在望;火光淡黃,則認為氣候不正常,出現旱災。在十五晚上,還燒醋彈,在醋中放進兩個燒熱的小石頭,冒出熱氣,藉以消毒。

2、正月二十
  三川土族稱這一天是莊稼的生日。因為在農曆正月二十左右時逢節令八九、九九之間。農民開始播種。晚上吃油餡餛飩,在油餡裡摻放幾粒各種麥粒穀物,吃剩的餛飩分給家畜,以示莊稼是養人養畜之寶。

3、二月二
  在農曆二月八年級。(三川土族)家家妙吃大豆〈蠶豆〉、豌豆、小麥等等。從這一天起在當地可以聽到雷聲,起初聽到的人,立即把肚皮揉一揉,認為這樣肚子不痛。炒吃麻麥的意思是,各類糧食冬休之後,開始入土發芽。

臘八
  (三川土族)凌晨時分家家到河灘上揹回幾塊冰立在果樹或糞堆上。又抱一堆麥草分別在地裡、糞堆上和果樹底下燃燒。院中盛一碗清水,待結成冰後,根據冰凸起的形狀預測來年莊稼的收成情況。早上吃麥仁飯,並將麥仁塗在各類果樹上,用木棍敲打樹身,問道:“結不結果子”?旁邊另一人回答:“結——結——結!”

早飯後,孩子們自發組織起來祭祀山神和巴蠟爺(指專管蠕蟲類的神〉。他們從各家各戶收取青油、麵粉、香表、柴禾等,帶上灶具,到野外選個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餅,大家分享,將剩餘的油、面等做一鍋油麵疙瘩飯,畫一碗用樹枝向周圍潑灑一邊:口裡禱告道:"給天潑灑,給地潑灑,保佑擋羊娃平平安安。給山神潑灑,狼的眼睛裡麻灑灑:給巴蠟潑酒,害蟲不傷人畜和莊稼。紗說畢,分吃油麵疙瘩,燒香口。拜後回家。

4、丹麻戲會
  互助丹麻鄉丹麻村,於每年農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戲,同時制定鄉規民約,加強護青措施。遠近群眾赴會看戲,故稱“丹麻戲”。丹麻戲會的影響波及整個互助東部地區,各族群眾特別是土族群眾穿戴節日盛裝,像彩色人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丹麻戲場上,男女老少喜笑顏開,遊人三五成群、四六成夥,或全家,或親戚朋友,或歌伴摯友……一簇簇、一圈圈圍坐在草坪上、溪流旁、林蔭間、橋欄上,敘談生活、人生的哲理;尤以民歌手、“花兒”王最為活躍,他們以歌聲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土族阿姑和小夥子們則穿戴最好最新的衣服,佩帶上各式華美的飾物,尋找各自的意中人,互訴衷腸。

5、納頓
  “納頓”是土族語音譯,意為“玩”、“娛樂”、“遊戲”等,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中川、甘溝一帶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此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七月會”等。

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從夏末麥場結束時,一直持續到秋天,一般從農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但它的起源,自古以來就被神祕氣氛籠罩著。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納頓起源的神奇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竟然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後派出大批軍隊前來鎮丨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著已塗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們則告訴他們:“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於是軍隊便撤回去了。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流傳了下來,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慶祝豐收的活動。

6、土族波波會
  “波波”為土族語,意為僧人作場地。俗稱跳神。

青海省互助縣土族不僅信仰藏傳佛教,而且信仰從漢地直接傳入的神(礻氏)。供奉神(礻氏)的寺廟每年都要舉行酬神祭祀活動,一些地方沒有固定寺廟,也要搭起帳篷神廟進行祭祀,屆時要請"波"來作場地。

“波波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豎高10米的幡杆,埋地60釐米深,寓意為三十三天界和地獄。用黃表和彩紙剪貼的雲紋、水浪、萬字紋、連環套等花樣長幡和長線,掛在杆頭,垂落於地,幡杆頂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戳一個大饅頭。因幡繩端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硬幣等物的“糧蛋子”。“波波會”的高潮是最後一天,作場地時把所有供品拿到廣場上,煨桑、上香、點燈。然後由大僧人領班,其餘僧人隨其後,手舉法鼓,身穿法衣,頭戴法冠,齊敲鼓點,高頌禱詞,左族右轉,前移後挪,還做各種動作。僧人跳神一般約二三小時左右。隨後大僧人把一小瓷瓶勾倒,意為勾來一童男魂酬神。所以每到“波波會”時節,群眾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杆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人們還撕一點幡紙,作為孩子衝邪時用。

“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7、觀經會
  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系土族地區最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溫北諸寺之母”。該寺於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巨集大的觀經會。群眾習慣地稱“郭隆·蘭迦”〈即佑寧寺法會〉,它不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會,而且又是民間文藝活動的盛會。在觀經會上,有信教群眾的一般宗教活動。但最吸引人的算是叫“欠”的藏式神舞,如“法王舞”、“馬首金剛舞”及“神猴變人的故事”等。比外,信教群眾則有施食茶、佈施、點燈、煨桑、背經卷轉“斯過拉”等活動。

8、剛目納頓
  土族話,意為跳神舞。農曆正月初八、十五日,在寺廟內舉行。佛堂前;煨桑、點燈、上香、叩頭致祭後,由若干年輕人戴上凶煞惡神面具,穿古裝神衣或翻穿皮襖,跳神舞酬祭。另外還有一種類似剛日納頓的“老莫得納頓紗〈跳驅魔瘟疫神舞〉”,於農歷正月九年級日,眾人集會在寺廟裡,煨桑磕頭,跪候神諭,祈祥免災,求得神佛預言後,由若干人戴眾凶煞惡神面罩,反穿皮襖,腰繫梢鈴帶,手持五尺棍,在神器的前導下,運門挨戶跳神舞,驅魔鬼,趕瘟疫。

小結:土族和漢族是一樣的,當地對於春節是非常重視的,是當地族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當地還有族人非常重視的節日,比如納頓節、比如土族的波波會,或者是觀經會,都是當地特色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