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回族文化的內含是什麼?

風土人情 閱讀(6.18K)

每個民族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文化精髓,譬如語言,服飾,建築等等,回族也不例外。談及回族,朋友們可能都會知道回族人不吃豬肉的習慣。當然,這是其中一個習俗。其實,回族的文化中還一些鮮為人知的特色。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下回族的文化內含,主要從語言,服飾,建築方面。

回族文化的內含是什麼?

  一、民族語言
  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所共同認同並傳承的、有一定本民族內在文化認同的思想符號形式。回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以阿拉伯語、波斯語做母語的初期,到明末清初群體性使用漢語做通用語的千年歷程中,勾勒出一個民族的成長史。但是要說明的是,回族在使用漢語的同時任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屬性。這種回族形式的華語言是漢語有有其自身存在的特點。所以這正是回族通用漢語的原因,而非成為母語。所以,對於一個民族的語言創制任重而道遠。回族的語言中必然要凸顯出回族的文化屬性來。
  (1)經堂語
  經堂語是可以說是回族的一種語言!因為他包含了民族語言的兩個基本元素,其一,說著自己民族的事情,其二,凸顯民族精神。回族人的文化屬性毋庸置疑是伊斯蘭,而回族阿訇們承擔起了領袖及導師的作用,在演講中,夾雜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用漢語藉此來表述民族觀點,通過每個星期五的演講,這種古老的民族創制語言延續發展了下來!解放初期,曾有學者論證過這種語言作為一種獨立語言的真實價值和意義,但是因為這種語言是有侷限性的,人民大眾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也不現實,所以就被擱置下來!近幾年,隨著學者對經堂語的搶救性保護及完善,很有可能使這種古老的回族語言傳承並發展成為實用的語言。這需要回回民族自己進行保護,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援!
  (2)小兒錦
  小兒錦是回族獨立創造的通用語文字!由於在小兒錦中夾雜了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使得小兒錦又在某一方面來說屬於回族的經堂語和生活用語都包涵的語言形式。說成是一種語言並不為過。小兒錦的基礎字母是以“古蘭經”字母為基礎的,回族人分散在祖國各地又根據自己所處的語言區創制了4個獨有字母!在中亞的回族(東干族)傳承了這種語言文字並發展成為中亞回族母語,後在蘇聯時期用“斯拉夫”字母進行拼讀,目前仍在使用。屬於世界語言支系的一支。

二、服飾特色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另一種
  回族服飾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

三、住宅型別
  (1)第一種型別
  第一種:根據山大溝深、丘陵縱橫的自然條件和地形特徵,修成窯洞居住。如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區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經濟基礎薄弱,大多住這種窯洞。
  修窯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剷出一個斷面,然後掘窯洞,回民叫這種窯為“崖窯”。有的斷面大,有的斷面小,小則能掘三孔窯,大則能掘五六孔窯。掘窯洞要有一定的技術,一般都由“窯匠”提鎬,小工挖土,最後由窯匠再修飾一遍,鑿成“人字”形的畫紋,最後用泥抹牆。窯洞的樣式為底方頂圓,大小視其土質而定,土質堅硬則窯洞可挖得大些,土質鬆軟沙化則要挖得小些。土質好的窯洞一般深為十二米左右,寬三至四米,高三米有餘。洞口多用土坯、石頭砌成,並鑲一門兩窗或三窗。回族窯洞一般中間一孔為主窯或叫客窯、大窯,邊上的一孔為火窯,供做飯和居住用。火窯一般都是進門後在左側或右側有炕並連著鍋臺,中間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牆。炕和鍋臺同用一個大煙囪,炕角還有一個控制炕的溫度的洞,可以插一塊板子。梯形高低牆上一般可放一盞燈,給鍋臺和炕照明。火窯頂堖還有個小窯,叫套窯,安放石磨或貯存土豆、蘿蔔、糧食等。窯外上側喜歡挖一個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寬二米左右的窯洞,回民俗稱“高窯子”或“高樓子”。高窯一般均為回族老人唸經禮拜的地方。有的在斷面兩側挖兩孔小窯,作倉庫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欄,廁所一般都在院外。為了安全,整個院子習慣用土牆圍住。
  回族這種窯洞,結構簡單,堅固耐用,節省材料,經濟方便,施工簡單,冬暖夏涼。
  (2)第二種型別
  第二種:根據地勢較平坦的川、壩、塬、臺、平川的地形特徵和缺錢少木材的自然經濟條件,利用地面空間,用土坯和黃草泥壘窯洞,回民叫箍窯。箍窯技術性較強: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寬七十釐米、長五米左右的窯墩子,類似拱形橋的橋墩,俗稱窯腿子。一般並排修兩孔箍窯需要三個墩子,修三孔箍窯要四個墩子,以此類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選好土的溼度和土質,土質為黑黏土和黃土最好。開始打時,要削一塊平整結實的舊石磨或石板、水泥板,準備好篩過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後,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後再往模子裡填土,用腳踩實整成魚背形,最後用杵子夯實。回民當中有一則打胡基的順口溜:“三杴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說明打胡基的艱辛。有了窯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窯。箍窯有專門掌楦子的師傅。先把拱形窯楦子架在窯墩子上,然後一層土坯一層草芥稀泥。箍完後整個窯的形狀呈尖圓拱形,好似牛脊樑形。最後外抹一層黃土和麥草粗泥,涼幹後再抹層黃土和麥衣的細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窯比較堅固,一般可住幾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窯比住窯洞麻煩,每三五年需要在窯的外面抹層泥,否則,遇到連陰雨有下塌的危險。箍窯一般並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獨特、美觀,採光較好,冬暖夏涼。
  (3)第三種類型
  第三種:根據地形特點和經濟條件,建造上棟下宇的房屋。人類社會發展的水平越高,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也就越高。有句俗語說:“回族有錢蓋房,漢族有錢存糧。”說明回族人民經濟富裕後首先改善居住條件。

結束語:通過以上的講解,朋友應該對於回族有些瞭解了,具體內含,小編覺得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