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民間工藝>

解讀中國海洋民俗文化

民間工藝 閱讀(3.13W)

出門見海、以海為家是沿海人,無論其生產、生活、禮儀、歲時、遊藝等習俗,處處顯示出“海派”風格,既古老又豪邁粗獷。沿海地區的人們在長期在海邊生息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漁家風情,那麼,沿海地區有哪些民俗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解讀中國海洋民俗文化


  勤勞勇敢的舟山漁民在長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漁家民俗風情,其中有神祕的船飾文化,別具一格的漁民服飾文化,各種風俗習慣(如新船下海拋饅頭,豬掛船頭,請龍王,謝龍王,起錨拉網吹號子,出洋吹海螺),奇特的婚嫁禮俗以及廟會、鑼鼓、燈會等民間文化習俗。漁船祭海、傳唱海歌、節日燈會、舟山鑼鼓、舟山號子、跳蚤舞、民俗服飾、漁家習俗等無不充溢著迷人的“海”的氣息。可以說舟山漁民的生、學、婚、壽、喪等整個人生歷程,都有約定俗成的獨特禮儀習俗。如過去新生嬰兒滿月時,其父將他放在紅腳桶內,在海邊漂泊,並讓他洗海水浴、弄潮戲水,使之與大海結緣,預示一生要以四海為家。

以古老的信仰民俗中“祭海”為例,其場面氣勢磅礴,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祭海,主要以祭祀海龍王為主,是浙江乃至中國沿海漁民崇拜和信仰海龍王及海上諸神的一種民間祭祀行為,其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參與性在舟山群島諸多漁家習俗中獨具特色,在我國東部沿海民俗中也具有明顯的共通性。媽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種,媽祖娘娘是人間的海神也曾多次受到人間皇帝的賜封。那麼祭海文化和媽祖文化是怎麼樣的,一起去揭曉吧。

一、祭海文化
  祭海節是一個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每年祭海節過後,漁民在進行修船、添置漁具等準備工作就緒後,就開始蓄帆向海,準備打魚了。

祭海儀式從正月十三零點開始,整個過程持續兩個小時。焚香化紙,燃放鞭炮煙花,朝著大海行叩拜禮。

農曆正月十三是傳統的海的"生日",每年這一天山東海陽沿海漁民放鞭炮、扭秧歌,開展祭海活動,祈盼一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漁民們準時出現在海邊,祭海儀式正式開始。人們端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祭品,有豬頭、雞、鯉魚、大饅頭等,人們焚香化紙,燃放鞭炮煙花,朝著大海行叩拜禮。"用鯉魚來祭祀海龍王,是取'鯉魚跳龍門'的寓意。漁民會把頭年捕到的最上等的漁獲作為祭品,在祭海時擺作貢品,祈求來年漁季捕獲更好的海產。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宗教信仰,漁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燒化疏牒,俗稱"行文書"。然後由老大將杯中酒與盤中肉拋入大海,稱"酬遊魂",以求出海打魚時平安無事。祭祀時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時,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與漁民在大海作業時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關。葬身大海是漁民大忌,與"入土為安"的習俗大相徑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無事,若死,也得死在家裡,才能"入土為安"。這與他們到市場上去買床,不願買新的,卻要買一張已死過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願望相一致。一泛結束,亦要舉行祭祀神祗,稱"謝洋"。

二、媽祖文化
  航海之神海上守護神宋元時代航海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移民和僑民的不斷出現,以及統治階級的加封與提倡是媽祖成為著名海神的歷史原因。人們將媽祖視為海神加以崇拜,是從民間開始的,以巫覡為核心傳播開來,在民族中傳承下來,進而在朝廷官吏中傳播。

助漕運媽祖到元代得以迅速傳播,除航海原因外,還以元代漕運改為海路有關,媽祖信仰逐漸擴大,從東南亞沿海擴大到北方京津地區,媽祖信仰已為中央王朝所承認。

雨水之神求雨我國為農業大國,雨水不僅是飲食之源,也是從事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條件,沿海地區也把主宰海事活動的媽祖視為司雨之神。從歷史看,巫覡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媽祖既然生前為巫,死後為神自然與雨水有難解之緣。

1、祈晴
  錢塘修堤錢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斷衝擊海岸附近的農田,人們修堤以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難,進展緩慢,後來在媽祖的幫助下,才順利完工潮水由潮神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擴大。

2、生育之神求子
  中國自古就重視生育,不斷繁衍人口,因此有種種生育之神。媽祖本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會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動之一,這是把生育與媽祖聯絡起來的最初原因。

3、驅疫
  疾病是對人類一大威脅,對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媽祖成為當地生命保護神,必有驅疫作用。

4、壓義軍
  戰爭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常見的社會現象,古代戰爭不僅是人力、物力、財力之爭。一些是著名的農民起義本與媽祖無涉,但歷代統治者為標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鎮壓視為媽祖神助,藉以麻痺群眾。

5、抵禦外敵
  自宋代以來,中央王朝受到外敵侵擾,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媽祖搬入軍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