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民間工藝>

客家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民間工藝 閱讀(2.52W)

中元節也叫鬼節,不管是哪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在不一樣的民族也會有不一樣的習俗,在廣東和江西有部分的客家人,他們在中元節的習俗也不一樣,在客家中元節到底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呢,跟著小編一起往下便知。

客家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在客家地區,過中元節流傳著一個重要的習俗——吃鴨肉。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著一個古老的說法:每至中元節,地裡的果實已經陸續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這天,客家地區的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準備豐富

  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大豐收。中元節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須選用鴨子代替雞作貢品,因為雞的爪子往後刨,會把給祖先送去的錢物都給刨出來,如此,後輩的心意就傳不到祖先那裡,所以就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為什麼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去“陰間”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計其數,於是這座橋就會變得擁擠,“使者”甚至無法過橋。而鴨子則可以帶著給祖先的祭品游到對岸,所以在中元節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祭祀儀式完畢後,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會將其“散福”(即食用),據傳食用鴨肉還能驅魔辟邪,所以便留傳了在中元節吃鴨肉的習俗。

  到了中元節晚上,家家戶戶除了會擺上貢品、焚燒“紙錢”外,還要在天后坪和縣府門前,請和尚唸經,投貢品,燒紙衣,以示賑濟“無主孤魂”。但卻禁止燃放鞭炮,因為根據傳統說法在中元節擺貢品是為先祖亡靈返陽享用,如放鞭炮有驅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在農村,此時一般都夏收夏種完畢,農民也會於這天做各類粄敬“田伯公”,望來年有個好收成。一些較為富裕的農民還會在這天備辦酒菜、茶點,宴請“雙夏”為其幫工的鄰親。

  部分客家地區還流傳在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裡面安上一根紙捻,入夜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唸佛,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僧人在河燈裡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相傳這一民俗源於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將其從中原帶到了南方。當時,客家先民經連年的戰亂長途的跋涉來到嶺南地區定居後,為了追思因戰亂和遷徙中故去的親朋好友,每逢中元節便邀請僧人超渡亡靈,由飄飄悠悠的河燈帶去人們對親人的思念。

  小結:不管在哪裡,不管是哪個民族,習俗的不同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係和感情,在中元節都是在祭奠逝去的親人,也代表著對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