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民間工藝>

東莞中堂龍舟節的起源及意蘊

民間工藝 閱讀(1.17W)

中堂鎮龍舟節已經有很久的歷史,每年都在端午節期間舉辦,吸引了許多周邊地區龍舟愛好者參加。那麼你們知道東莞中堂龍舟節的起源嗎?這項活動每年都都舉辦有什麼歷史意義呢?我們通過下文文字介紹來了解一下。

東莞中堂龍舟節的起源及意蘊

  東莞中堂龍舟節的起源
  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不能實現其愛國抱負,憤然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自盡,已成千古恨事,亦因此而生出一個“端午節”。廣東與洞庭,僅數百里之遙,屈子之風,不難吹度。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華夏子孫,以龍的傳人自稱,舟冠“龍”名,魅力無窮。在百姓心目中,扒龍舟增添好運,龍舟水能祛病驅邪。千百年來,龍舟承傳了“龍”的脈息,滿載著吉祥之願和奮進的民族精神,在大江之南北,遊弋生輝。廣東划龍舟成風成景的年代,雖無準確的文字資料可查,但按民間傳說,不在數百年之下。

  歷史以來,廣東龍舟最盛之鄉,是珠三角的南(海)、東(莞)、番(禺)、順(德)、香(山)和廣州地區(含花都、增城),東莞和增城屬東江水系,其餘屬北江和西江水系,且皆在水系下游,這些地區水、陸相鄰。上述地區龍舟盛行有其原因:其一,自漢代以後,中原文化在粵地傳播迅速,深入人心,南粵不再是夷蠻之地;其二,珠三角區域河網縱橫,人們的生產、生活與舟船已結不解之緣,對龍舟自然情有獨鍾且有造龍舟的技術條件。其三,唐代以後,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居粵地之首,有堅實的經濟條件,龍舟活動自然得承先風。東莞處東江下游,與西江、北江的下游區域相鄰或接壤,條件相仿,故東莞的龍舟與珠三角的龍舟活動是同步的。

  中堂是東莞的龍舟重鎮,東莞的龍舟活動中,凡上檔次、有規模的,均有中堂龍舟參與,在中堂,鬥朗村的龍舟造船歷史很悠久,已在200年以上。據鬥朗霍師傅介紹,其一家人造龍舟的手藝相傳已有整整6代人,相承在200年以上。談及鬥朗造龍舟往事,他和旁邊的幾個師傅談起當年鬥朗師傅“一夜成舟”的故事:民國時期,某天有買主到鬥朗重金求船,坦言要次日交貨。為利所驅,鬥朗於是集中所有師傅(當時沒有專門的龍舟製造廠,造船師傅聚合視生意而定),分工合作,分秒不怠,徹夜不眠,翌日保質交船,此船日後多次奪冠,被稱作“過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鬥朗一夜裝一條龍船”遂成佳話,流傳四方。

  他又談及自己親手做的龍船,時間最短的一條是3天半。當向霍師傅問及中堂何時定“五月十三”為景日時,他謙虛地說不敢妄論,只是說“該不在鬥朗造龍舟時日之下吧”!這話言之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張二果和曾起莘編修的《東莞縣誌》記載:東莞歲時(時節):“五月七年級日,飲菖蒲酒,食角黍,觀競渡。”(第31頁)角黍是粽子的別名,競渡即龍舟競渡。該條文楊寶霖先生加註:“士(男)女傾城而出,簫鼓之聲相混,自七年級至初十方止。”這種萬人空巷,景日不斷的盛況,與今日之東莞龍舟活動何其相近,這本縣誌成書距今已近400年,它所記載的吃粽子、賽龍舟之盛事,雖未述及起始之期,但把這些事以專條記述,當是時日不淺,非有百數之年不可。由此推算,東莞龍舟盛事,在500年以上,中堂龍舟成景之日,亦當有500年的歷史,以往見諸文字的多寫150年,僅為淺說。由此推估。上推500年算,是明朝中葉,進入正德、嘉靖之期,政治穩定、國運興隆,龍舟日盛,未與史違。咸豐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標,鶴田村奪冠,有人成詩並流傳至今:“中堂出標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賢。到處龍舟來趁景,第一飛龍是鶴田”。詩中“元年”是指咸豐元年,距今亦有150多年了。

  東莞中堂龍舟節意蘊
  中堂鎮龍舟民俗文化活動具有數百年曆史,傳承了龍脈,展現了中華民俗文化的創造力,在當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有重大影響的民俗文化現象。2006年以來,中堂鎮先後被授予“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2008年中堂的“龍舟製作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堂龍舟景被廣東省列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結:從古傳承至今,中堂龍舟節熱度不減當年,這項賽事發揚民族文化,展現了中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創造力,也讓大家從這項賽事中記住了歷史。因為這項賽事他們那也被評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