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民間工藝>

河南端午節怎麼過?

民間工藝 閱讀(7.63K)

河南端午節怎麼過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屈原一說與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後,便有了端午節。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裡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託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受古人五月五日為"惡日"說法的影響,端午節這天,民間還有許多消災祛病、預防瘟疫流行的風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掛艾的習慣。當太陽還未升起,中原城鄉還籠罩在晨靄之中,農民們就踏著露水上路了。據說日出以前的艾性涼,可以辟邪。日出以後的艾性熱,容易招邪,所以人們都要趕在日出以前上山採艾。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們還要在太陽未出之前到井裡、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臉煮飯。傳說月宮嫦娥夜間將杵的藥灑入井裡和河中,用此水洗臉煮飯可治百病。

       說起飲用雄黃酒,人們馬上會想到《白蛇傳》的故事,想起許仙讓白娘娘喝雄黃酒,以至端午節時白娘娘現了原形,嚇死了許仙的民間傳說。不過,現在喝黃酒的人少了,大多是用雄黃酒給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臍,據說這樣可以避瘟疫、殺蚰蜒、防蛇蠍,還可以預防毒癤。

        此外,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風乾後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腳繫著五色彩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河南端午節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