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起名>百家姓知識>

古姓的來源 姓古的名人 古氏圖騰

百家姓知識 閱讀(1.41W)

古姓的來源

古姓的來源 姓古的名人 古氏圖騰


古氏族譜概述
作者 古小彬
〔摘 要〕族譜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氏肇姓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世人對古氏族譜的瞭解並不多。 〔關鍵詞〕氏族譜;古氏;論述 族譜,又稱譜牒、家譜、家乘、宗譜、世譜、統宗譜、會通譜等,是一個家族之中的生命史,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榮衰、升沉、婚姻、文化的全過程,都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它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譜牒

姓古的名人

古 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讚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樸: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 柏: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祕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任粵贛軍區遊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人。1917年春入梅縣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1年春入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受共產黨人和馬列主義書刊的影響,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畢業後,即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的東征軍,任戰地政治宣傳員、宣傳隊負責人。1925年7月,受黨委派回五華縣組織群眾武裝,領導農民運動,年底成立黨的特別支部,任組織委員。1926年初,被選為國民黨五華縣黨部委員,同年2月,任五華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長。1927年廣東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他組織了東江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同年11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1928年率部到五華、豐順、揭陽三縣交界的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任五華、豐順、梅縣、興寧、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領導梅縣暴動勝利後,任中共七縣(興寧、五華、豐順、梅縣、大埔、揭陽,潮安)聯合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春,率農民武裝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同年6月,任東江特委常委、軍委書記,後成立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部,任總指揮。1930年5月,東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時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任軍長兼代政治委員。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1932年8月,任東江紅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33年10月,任東江遊擊總隊政治委員。1934年任東江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春,率部突圍後與黨失掉聯絡,仍隱蔽在群眾中堅持鬥爭。1938年帶病外出尋找黨組織,經汕頭、香港、廣州到武漢找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同年9月,長江局任命他為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11月,粵、桂、湘、贛、滬、浙、閩、閩西南等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四十餘人組成代表團,任團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1940年底率代表團到延安後,便參加了高階幹部學習組的整風學習,任小組長。1942年2月,全黨開始整風,他調中央黨校,先後任支部書記、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日本投降後,受黨中央委派,參加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工作,從延安去東北,途經張家口時,曾奉命幫助晉察冀中央局辦黨校,任校長。1946年5月到達東北後,任中共西滿分局常委、祕書長、土改工作團團長,精心指導肇縣的土地改革試點。1947年調任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廣東工作,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等職,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7年在廣東反地方主義時受到錯誤的處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縣,任縣委書記。1966年11月4日病逝於廣州。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做出決定,為古大存平反,恢復名譽。

古之奇: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云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諮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祕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祕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繫各方,關係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