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養生>素食藥膳>

元代飲食文化,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素食藥膳 閱讀(3.01W)

元朝時期是屬於一個疆域非常的廣闊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時期的民族正式的進行了交融,在這個時期的交替,很多的飲食習慣也進行了交替。那麼關於元代的飲食文化你具體瞭解多少呢?哪些知識是你不太瞭解的呢?和小編一起來中國飲食文化中看看吧!

元代飲食文化,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元代飲食文化
  在進餐方式上,漢族與蒙古族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漢族一天兩餐比較普遍,唐宋時,一日三餐逐漸增多。到元代漢族中已普遍實行一日三餐,而蒙古族往往一日兩餐。
  漢族常見的主要食具有筷、匙、碗、碟、鍋等,蒙古族有匕(匙)、箸、叉、小刀等。小刀用於割肉食用。

從內容上看,漢族副食以蔬菜為主,加以肉類、果品;蒙古族則以肉食、乳品為主,菜蔬、果品處於次要地位。

前承宋代發展的基礎,元代飲食業也十分興旺。

元都城大都茶樓、酒館林立,大都以外的城市及鄉鎮,酒肆、茶坊、飯店(主要出售主食)也相當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宴會之風甚盛,這得益於元蒙統治者對宴會的重視。蒙古貴族、官僚的宴會最著名的莫過於“詐馬宴”。按照蒙古的習俗,國家大事都在宴會上討論決定。其中由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在節慶或其他主要事件舉行的大型宴會,稱作“詐馬宴”或“只孫宴”。除了“詐馬宴”外,還有“賞花宴”等。宴會的盛行,更促進了社會飲食業的發展。

元代的飲食內容非常豐富:
  元代稻米以江南最盛,當地居民以稻米為主食,稻米在中原地區居民的飲食中也佔有一定比例,大都的居民以稻米為主食。
  肉類中,羊肉最為重要。朝廷舉行宴會,主要供應羊肉;民間食肉,也普遍食羊;送禮的佳品也以肥羊為上。豬肉佔有一定的比例。

蔬菜比較常見的有20多種。
  果品南北普遍出品的有梨、桃、梨、梅、杏、棗、慄、柿、葡萄、西瓜等。

麵食中出現了“掛麵”,起初主要在宮廷,後來普及於民間。

元代飲茶已成為各民族、各階層共同的嗜好。元代飲茶有“點”、“煎”之分,其中“煎”是宋代沒有的。
  元代馬奶酒、葡萄酒盛行,但以漢族為主的廣大農業區主要飲用的是糧食酒。蒙古語稱米酒為“答剌速”。在酒類中,元時還流行藥酒,可祛病強身,有滋補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從海外引進了蒸餾技術,並應用到釀酒工藝中,很快在全國傳播,當時稱這種製法的酒為燒酒、白酒,日後成為了中國酒的一個重要品種。

和宋代一樣,元代湯飲也十分流行。在宮廷中有人蔘湯、四和湯、橘皮醒酲湯等。民間流行的有醒酲湯、熟梅湯、天香湯、須問湯等。飲湯成為元代食療的一種重要方法。

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版圖劃至西域的宗教國家和地區。中西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隨著蒙古鐵騎的自由馳騁而暢通無阻。西域各國的穆斯林沿著這條大開的交通線,隨著蒙古軍隊大量湧入中國,他們給中國帶來了清真飲食文化。

《飲膳正要·聚珍異饌》中的九十四種宮廷御膳中,烹調技法也較複雜多變,品各異味,茲以其有代表性者,引錄如下:

“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炙羊心、治心氣驚悸、鬱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馬思答吉湯,補益溫中順氣,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斤、官桂二錢、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右件一同熬成湯,濾淨,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馬思答吉一錢,鹽少許,調和勻,下事件肉,芫荽葉。

沙乞某兒湯,補中下氣,和脾胃,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回回豆子半斤,搗碎去皮。沙乞某兒五個、系蔓菁,右件一同熬成湯、濾淨、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熟沙乞某兒,切如色數大,下事件肉,鹽少許,調和食勻。

鼓兒籤子,羊肉五斤,切細,羊尾子一個,切細,雞子十五個,生薑二錢,蔥二兩,切,陳皮二錢去白,料物三錢。右件調和勻,入羊白腸內,煮熟,切作鼓樣。用豆粉一斤,白麵一斤,咱夫蘭一錢,梔子三錢,取汁,同拌鼓兒籤子,入小油炸。

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肉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菜實為釀茄子,其做法與食法,均顯示出北方草原民族的風味特色。)

元蒙宮廷飲食不僅菜餚以羊肉為主,而且主食也喜與羊肉一起搭配製作。元蒙宮廷的主食。主要有大麥、小麥、蕎麥等。據《飲膳正要》記載,大麥可以熬粥、煮飯,還可以和羊肉一起熬湯,稱為大麥湯。也可以磨成麵粉再加工成其它食品。如《聚珍異饌》中的“大麥筭子粉”,即以大麥粉三斤、豆粉一斤,再加上羊肉絲、生薑汁、芫荽葉、草果、回回豆子等物一道加工而成。此饌可補中益氣,健脾胃。另外,沒有加工的小麥。可以煮粥,或炊作飯,而且被認為對“消渴、口乾”有療效。小麥磨成麵粉,也常愛加羊肉一起,加工成多種食品,據《飲膳正要》記載,比較著名的有:

“剪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勻,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

蒔蘿角兒,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生薑各切細,右件入料物、鹽、醬拌勻,用白麵、蜜與小油拌入鍋內,滾水攪熟作皮。

天花包子,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生薑各切細,天花滾水燙熟,洗淨、切細,右件入料物、鹽、醬拌餡,白麵作薄皮蒸”。

此外,諸如麵條、燒餅、奄子等各類麵食。都愛與羊肉一起加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
  除羊肉外,牛肉、豬肉和驢肉在元代蒙古民族的飲食生活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重要性遠不及羊肉,特別是豬肉,食者甚少,其原因在於當時人們認為豬肉:“味苦、無毒,主閉血脈、弱筋骨,虛肥人,不可久食,動風、患金瘡者尤甚”。不如羊肉具有滋補的功能。因此,《飲膳正要·聚珍異饌》中對牛、豬、驢肉製品記載較少,只有“豬頭姜豉”、“攢牛蹄”等味。

《明史·西域傳》說:“元時回回遍天下”。周密《癸辛雜記》也說:“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為多。”元代在中國的穆斯林人資料估計約有百萬人以上,遍佈全國城鄉,逐漸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佈特點。東南沿海城市的穆斯林蕃客,被稱為“回回蕃客”,其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有了發展與提高。以“民夷雜處”著稱的泉州,在當地的“回回蕃客”中,又不斷增加了前來定居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廣州的阿拉伯商人也很多,使宋代穆斯林聚居的“蕃坊”更趨繁華。其它東南沿海有“回回蕃客”留居的城市,也都出現了穆斯林人數擴大的現象。另外,還有很多外族人歸信了宗教。元代的回回人仍以經商著稱,但已開始步入農業經濟,逐漸與中國社會相融合。穆斯林的大規模入華和宗教在全國範圍的傳播,直接推動了中國清真餐飲業和清真飲食文化的發展。

元朝政權對穆斯林的基本政策是“恩威相濟”、“相容幷蓄”,這種比較寬容和態度,對清真飲食業的發展從客觀環境上創造了有利的氣氛。但是最高統治者有時也通過行政命令,干預穆斯林的飲食習俗,而這種行政干預又束縛了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據《多桑蒙古史》載:成吉思汗要求臣民,“其殺所食之動物,必須縛其四肢,破胸,入手緊握其心臟;則應如法殺其人。”《元史》也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回回等所過供食,羊非自刎者不食,百姓苦之。帝曰:‘彼吾奴也,飲食敢不隨我朝乎?’詔禁之。”有一次,一些穆斯林商人向忽必烈進貢了一隻白腳紅喙的隼和一隻白鷲,忽必烈賜宴時,把自己桌上的食物賜給他們,他們不吃,忽必烈問為什麼,他們說:“這種食物是我們所禁忌的。”忽必烈生了氣,就命令穆斯林和宗教徒,今後不得以斷喉法宰羊,而要按蒙古人的習俗,用剖堂法殺羊。若再有人用斷喉法宰羊,就也用其法將他殺了,並將其妻子、兒女和房產給予告發者。這項干預令頒佈後,很多穆斯林商人都走了,穆斯林國家的商人也不來了,致使關稅銳減。7年後飽嘗苦果的朝廷才不得不取消了這項不得人心的干預令。

元代的清真飲食不僅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很多清真菜餚小吃還進入了宮廷。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214—1321年),有個負責皇帝營養飲食的“飲膳太醫”,名忽思慧,撰寫了一部《飲膳正要》,此書共分三卷,其中從皇帝所用的珍饈異饌至民間的日常蔬食淡飯,均有所述。第一卷主要是菜餚和小吃部分,收錄很多牛羊肉菜品,其中已考證出的清真食品近10種。“禿禿麻食”是一款流傳至今的著名古典清真名吃。原文載:“白麵六斤,作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右件,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從簡單的行文看,和我們今天所吃的麻食大致相同,只是其吃法相似於今天新疆的拌麵,其工藝還是麻食的做法。還有“河西肺”也很馳名,做法是:“羊肺一個;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兩;生薑二合。右件,用鹽調和勻,灌肺煮熟。用汁澆食之。”河西,在元代指寧夏、甘肅一帶,當時為回回聚集的地區。由此可見,河西肺是由河西的回回帶到京城,而又傳入宮廷的。《飲膳正要》還有很多餚饌,儘管未註明是回回食品,但從其工藝和用料看,和一些清真食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肉餅兒”,“精羊肉十斤,去脂膜、筋,捶為泥;哈昔泥三錢;胡椒二兩;蓽撥一兩;芫荽末一兩。右件,用鹽調和勻,捻餅,入小油炸。”還有“雜羹”,“羹”字從羔,從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羹”會意,表示肉的味道鮮美。至於“羹”表示湯的意思,則是以後的事。

小結:元代很多的美食都是絹花饅頭或者是羊肉又或者是羊脂和羊腰子之類的,這些羊身上的肉。在當時的時候羊肉是非常的盛行的,很多的關於豬肉,都是很少有人吃的,因為覺得豬肉沒有什麼味道,不怎麼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