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樂器文化之板鼓

國學資訊 閲讀(2.05W)

喜愛京劇的人想必都知道,中國有名戲劇之一的京劇與中國著名樂器之一的板鼓關係密切,兩者有異曲同工之效,又相得益彰。據史籍《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瞧瞧中國樂器文化之板鼓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板鼓


  樂器簡介
  板鼓,因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稱單皮(一面蒙皮)、班鼓(過去戲班專用)。是納西、土家、侗、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納西族稱環鼓。流行於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及全國各地。

歷史追溯
  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隋唐時期已用於隋九部樂、唐十部樂的“清樂”中,當時稱為節鼓。隨着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於崑曲、京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清代還稱搭鼓,《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樂器構造
  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釐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釐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釐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鬆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主要種類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釐米,鼓中間高11.5釐米,鼓下口直徑23.5釐米,發音高亢脆亮,主要用於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適用範圍較廣。大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10釐米,鼓中間高11釐米,鼓下口直徑24.5釐米,發音寬亮淳厚,適於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獨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8釐米,鼓中間高11.2釐米,鼓下口直徑24釐米,發音介於大、小膛板鼓之間,多用於越劇、陝北和山西的地方戲曲伴奏,並在器樂合奏中使用。板鼓分為幾種,鼓面大的音低,小的音高,它們各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大;京劇和其它一些地方戲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小。在板鼓上,鼓心和鼓邊,發音高低不同。演奏時用點籤(用鼓籤點擊鼓面)和用滿籤(用鼓籤平擊鼓面)能發出不同的聲響,結合着力度的輕重,鼓點的疏密緩急,傑出的鼓手,常能作出多樣的變化。
  演奏板鼓時,將鼓吊於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製的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而且因使用了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發出的音響也不同。

樂器演奏
  演奏時,將板鼓空懸在繫有繩子的竹製或木製的鼓架上,用兩根藤或竹製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使用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平擊鼓面)發音也不同,有雙打(雙手持箭齊打或交替滾奏)、單打(右手執箭擊鼓,左手持拍板敲擊)、悶打(左箭壓住鼓面,右箭打鼓面,發出悶音)等技巧。在戲曲樂隊中,板鼓和拍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它還是武場的靈魂。演奏者被稱為“鼓佬”、“鼓師”,以各種擊鼓手勢和擊音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誌唱腔節奏,為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在民間器樂合奏十番鼓、十番鑼鼓中,板鼓與同鼓(堂鼓之一種)並用,由一人兼奏,居領奏地位,可奏出風格迥異的鼓段。
  納西族稱板鼓為環鼓,形制較京劇用小膛板鼓略小,用於納西族洞經音樂,以單箭擊奏,在合奏中通常由副指揮(納西族稱副善長)演奏。在土家族民間,用於絲絃鑼鼓。在侗族民間,用於吹打樂隊中。
  在戲曲樂隊中,板鼓與拍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演奏者被稱之為“鼓佬”、“鼓師”。以各種擊鼓手勢和擊音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誌唱腔節奏,為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演奏板鼓,將鼓吊於木架上,用兩根藤或竹製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使用點箭(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平擊鼓面)發音也不同。
  有雙打(雙手持箭齊打或交替滾奏)、單打(右手持箭擊鼓,左手持拍板敲擊)、悶打(左箭壓住鼓面,右箭打鼓面,發出悶音)等技巧。在民間器樂合奏,如“十番鼓”、“十番鑼鼓”中與同鼓並用,由一人兼奏,居領奏地位。

演奏手法
  靜式
  靜式:坐姿端正,頭,頸,胸,腰取直,放鬆,呼吸自然,目視前方。右腳蹬踏在坐椅前放置的小木登上,右膝頭對準板鼓中心方向,調節好板鼓高低,其高度無硬性規定,大致根據自己的肢體高低長短而定,只要右膝墊擊部位與鼓面基本持平即可。肩,臂放鬆,雙臂不夾腋窩,小臂平抬,雙手放在右膝頭後部的墊擊部位。雙手持箭並齊,各向內側微扣,呈扣範兒或圓範兒。雙手持箭方法:以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鼓箭後端約一寸的尾部,拇指在上按箭,食指與中在下託箭,五指自然握攏。拇指與鼓箭基本形成一條線,拇指,食指,中指捏箭不宜過死,只要捏住尚能靈活甩動,擊打時不易脱手即可。左手挎板方法:坐姿與右手持單箭方法同前。右手放在右膝墊擊部位。左手輕握底板,食,中,無名,小指同握在底板外緣,拇指大關節裏側靠住底板內緣,拇指豎起挑起板繩,拇指大關節向外抻開,使蓋板背面緊靠在拇指大關節外側,底板和蓋板的上端呈現交叉口。底板下端板橋尖突撞擊蓋板下方中間點是交叉點。交叉點撞擊處是否準確,對於響板的發音非常重要。為了確保交叉點準確,手握底板的上端必須高於蓋板上端,下端的交叉點才能準確。總之,左手挎板時要鬆肩,小臂自然向前抬平,不要夾腋窩,不要墜肘,整體保持鬆弛,端正。

動式
  動式:在進入動式的擊打訓練時,要在靜式的要求基礎上,保持靜式的姿式與方法進行嚴格的擊打訓練。掌握靜式的規範要求,才能更好的保證動式訓練,進一步掌握動式的方法和要領;通過動式的嚴格訓練叉可以使靜式不斷熟練,鞏固和深化,兩者是辯證關係。靜,動為一體,最終達到掌握板鼓演奏的正確姿式與手法的目的。雙手持箭擊打方法與要領:雙手持箭扣範兒在右膝上的墊擊部位。揚腕,立手,抬箭,雙箭交替甩動直下擊打鼓門,使其發出均勻,清脆的音響。

方法要領
  在擊打當中要注意掌握如下方法和要領
  (1)雙箭擊鼓要始終保持扣範兒姿式和手法,時刻防止擊打時變形走樣。為什麼如此強調扣範兒呢,扣範兒是經過前輩鼓師們長期演奏實踐的摸索,經受考驗,不斷總結得出的最科學,最有效的最佳姿式和手法。扣範兒的最大特點是能充分調動手腕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少小臂或肘關節不必要的活動,使手腕發力集中,手腕的靈活性強,便於控制力度的輕重及速度的快慢變化。只要能堅持扣範兒的嚴格訓練,就會習慣掌握擊打的正確姿第28卷第1期耿連軍:京劇板鼓的演奏方法及職能作用態式與手法。
  (2)雙手持箭擊鼓,以小臂作支撐,主要依靠手腕關節活動,使小臂肌肉拉緊支撐(忌僵)傳感活動於手腕,甩動雙手發力擊打。感覺上應發力在手上,力量要貫通在箭頭上。
  (3)揚腕立手,雙箭向兩眼方向抬起落箭擊鼓。起箭時避免過於向兩側分箭或向內並箭。始終要保持端正,自然,直線擊打,落箭有力。落箭擊鼓後的瞬間仍要保持扣範兒。
  (4)準確有效擊打鼓心(鼓門)。行箭起落,手觸右膝上的墊擊部位,是落箭的自然託墊,順勢而就的。墊擊是為起到校準擊箭保持準確擊打鼓心平面水準的作用,是保證有效擊打鼓心的手法之一。如果託墊擊箭校準偏高,落箭後就打不出嗒的最佳音響,而是哆的音響;倘若擊箭校準偏低就會打到鼓心的緣木上,發不出鼓音,發出的是膛木聲音。因此墊擊部位的高低要調整的適度。墊擊不是故意加力砸腿,否則就會出現嘭嘭的砸台板噪聲效果!擊打力量最終要放在箭頭上,不要放在砸腿上。擊箭前端要準確平擊鼓心平面,擊實,吃滿鼓心直徑,才能擊奏出沉實有力,清脆響堂的鼓音。否則發出聲音偏薄。
  (5)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箭不要捏死,即能靈活甩動又不至於脱手而出。擊鼓時手法要富於彈性感覺,而不是死打硬按的感覺。雙箭的基本功是板鼓專業必須熟練掌握的重要的基本功,其中包括有長時間的雙手輪奏(亦稱撕邊),快速短輪(亦稱捻搓兒)及左右手相互變換,協同的擊奏技巧與動力,通過訓練進一步消化和鞏固靜式與動式的要求要領,增強擊奏力度,速度,音準,節奏感和持久的耐力。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求達到掌握紮實,過硬的板鼓基本功,為今後的學習,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功夫。

左手挎板擊打方法與要領
  挎板的擊打手法從表面上看比較簡單,實際上要掌握好是比較複雜的。在擊打同時要解決好多方面的協同問題,也就是在擊打中要解決好左手搖動,握板,挑繩,準確撞擊交叉點等問題,才能掌握好正確的擊板方法,保證發出清脆明亮的最佳板音。
  左手握板擊奏要注意掌握好如下方法與要領
  (1)擊板運動是以左小臂作支撐,手腕關節為活動軸,左手發力握板搖動擊打。應避免小臂橫向搖擺,影響手腕活動。
  (2)擊板之前的起式瞬間,要使底板和蓋板的下端各向不同方向運動搖開,然後乘雙板落勢而撞擊。撞擊點一定要準確擊打在交叉點部位。
  (3)握板手形應呈斜豎形,也是擊打慣力形成的自然方向和形狀。

戲曲應用
  板鼓構造獨特,音色清脆。隨着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便世代相衍,流傳至今,廣泛用於崑曲、京劇、評劇、越劇、漢劇、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陝西梆子、山東柳子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也可以獨奏(如蘇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在京劇音樂中,凡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姿勢及各種擊音進行指揮外,還與拍板一起為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