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福建方言簡介

國學資訊 閱讀(8.64K)

中國是一個國土廣闊的一個國度,並且有著十分多的民族文化,若是按照民族來劃分的話,中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名族文化,包括民族方言;若是按照省份來劃分的話,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方言。你知道福建的方言是怎麼樣的嗎?下面跟著中國語言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福建方言簡介


 福建方言簡介: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複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佔有其五: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從總的方面說,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論,福建方言是多來源的;就方言差異的積存和共同語的影響而論,福建方言是多層次的;就內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論,福建方言是多型別的。

歷史
  六個主要方言區的分佈
  閩東方言分佈於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

閩南方言分佈在唐代中期後的泉州、漳州,明朝泉州、漳州等;清朝的興泉永道,下轄泉州府五縣、興化府莆田、仙遊兩縣和永春州(永春、大田、德化),汀漳龍道除去客家縣外的漳州各縣大部分和龍巖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佈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閩南方言北部口音以泉州府城音為代表。閩南方言南片口音以漳州的薌城音為代表,西片口音裡的龍巖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閩南語古詞彙。後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的代表方言,俗稱漳泉濫。

閩中莆仙方言分佈在莆田市區、莆田市仙遊縣、泉港北部、東部、本來屬於莆田縣的新厝鄉在1956年被從莆田縣劃到福清、漁溪鎮西部本來屬莆田縣,稱為蘇田裡,東張鄉西部也本來屬莆田縣,稱為安香裡。分佈在南朝的南安郡北部,唐代到宋朝前期的泉州北部,明朝興化等;清朝的興泉永道北部,下轄泉州府五縣、興化府之莆田、仙遊兩縣,永春州等,新中國1970年前的晉江地區(今泉州)北部等。

閩北方言主要分佈於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分佈在除了邵武市、光澤以外的南平大部、壽寧,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

閩贛方言區就是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於富屯溪流域和建溪上游,邵武市、光澤、建寧、泰寧、將樂,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渡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後來的延平府(今永安、沙縣、三明部分、1970年劃給三明的尤溪部分),屬於建溪流域。

永安方言區是原來的南劍州(今三明大部)、延平府,分佈在永安、沙縣、三明部分、尤溪部分,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

其他邊界方言和方言島
  除了上述7個方言區,福建境內還有一些小區域的邊界方言和方言島。它們也各有形成的歷史和特點,分別介紹如下:

浦城縣北的吳方言
  浦城縣地處閩浙邊界,歷來是入閩通道,與浙江來往密切,有不少浙江人先後來此定居。今縣城及北鄉(佔全縣面積三分之二)通行的是和衢州、處州片相近的吳方言。

閩方言土語群
  在戴雲山的西北坡,包括大田、尤溪兩縣大部和永安、沙縣的邊界,地處5種閩方言的接合部,歷史上行政區劃變動大,人口流動多,這裡至少有5種難以通話的土語。

①大田前路話:通行於大田城關為中心的中部。
  ②大田後路話:通行於大田西北、尤溪西南和永安、沙縣個別鄉。
  ③尤溪城關話:通行於尤溪中部。
  ④尤溪中仙話:通行於尤溪東南部。
  ⑤尤溪洋中話:通行於尤溪東北部。

5種土語中,①接近閩南話,②帶有閩中話特點,③閩東、閩南、閩中三者的特點兼而有之,④近於③,並具有莆仙話成分,⑤接近閩東話。它們都具有閩方言的共同特點,屬於閩方言,但歸入哪一區都勉強,是一群方言區邊界的混合型土語。

官話方言島
  明、清兩代,先後有兩批官兵前來福建“平亂”,嗣後就地屯守聚居,形成兩處官話方言島。

其一是南平市區和西芹鎮的“土官話”。使用人口約2萬多。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沙縣鄧茂七發動農民起義,數月間幾十萬義軍攻破附近20多個縣城,明王朝先後調京營士卒5萬多人前來鎮壓,後陳懋所部2萬餘人多留守南平。

其二在長樂縣航城鎮琴江村,清初旗營在此築堡定居,至今城牆猶存。現有居民1000餘人,已認定為滿族。他們說的話俗稱“京都話”。1981年以前琴江村屬洋嶼大隊,當時稱為“洋嶼話”。

這些方言島的居民都兼通雙語,對內說官話,對外使用當地方言。這些官話都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以詞彙為例,南平官話的房子、婆娘婦女、老子、兄弟(弟弟)、身子、怕生、耍、疼、他;洋嶼話的今兒個、明兒個、爺爺、奶奶、老爺、外祖父、姥姥、耗子、斗篷(斗笠)等都還是地道的北方話。

其它方言“飛地”
  福建境內的諸種方言,也有插入省內其它方言區的“方言飛地”(即方言島)。那裡聚居的人在家說母語,出村說當地話。這些方言島形成的歷史,長的二三百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當地人大多還知道自己祖宗何時從何地因何故遷來的。就移民原因看,多是出外謀生,也有避難、逃荒或政府組織集體移民的。例如寧德縣碗窯村,乾隆年間所修《寧德縣誌》記載:“本邑因有碗窯之業,漳,泉等處無業之民雜聚二都,以造碗謀食”。現就調查所知,按方言區列舉如下:

 閩南方言泉州話區外方言島
  按照1980年代按照福建方言專家隊的考察,福鼎縣沙埕、前岐、店下、白琳、點頭、管陽、貫嶺、南溪、桐城等13鄉的98村,共有993自然村,總人口約13萬人。

霞浦縣水門、牙城鄉和三沙鎮共有33村鎮的100多個自然村,總人口約近4萬,其中水門、牙城鄉是由浙江平陽的閩南方言島倒流來的,以務農為主;三沙是閩南遷來的,多以打魚為生。此外,長壽鄉的赤沙村、延亭村也有數千人。

寧德市飛鸞鄉碗窯、礁頭村,幾千多人。

連江縣敖江鄉鳳尾、北嶽村,數百人。

自古屬泉州的莆田縣的新厝鄉,新厝鄉解放後被從莆田縣劃到福清。漁溪鎮西部本來屬莆田縣,稱為蘇田裡,東張鄉西部也本來屬莆田縣,稱為安香裡。1958年前屬於永泰,後劃給福清的一都鄉的王坑、東山、善禮村的部分自然村。

福清市漁溪鎮的上張、雙墩、步上、蘇田等村的部分自然村,鏡洋鄉的紅星、波蘭、長征、東昇等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的南灣、縣圃、梧崗等村的部分自然村,音西鄉的音西、音埔、演前等自然村,陽下鄉的蘆院、油樓、奎嶺村,東張鎮的先鋒、香山、半嶺、瀨底等村的部分自然村,巨集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總共有十多萬人。

閩侯縣祥謙鄉東西臺村,1000餘人。

莆田市南日島浮葉村浮鬥自然村(未注數目者人數不明,下同)。

南平市夏道鎮大洲村。

順昌縣城關鎮的吉舟、文新、井龍等村及大幹鄉石湖村、埔上鄉、富文鄉的數個自然村,共有數萬人。

建陽縣麻沙鎮竹洲村金臺自然村。

武夷山中天心村數百人。

浦城縣盤亭鄉上黃厝村等,數百人。

沙縣青州鎮洽湖村、高橋鄉上洋村、富口鄉羅溪村等,數萬人。

永安縣西洋鄉7個村,近萬人;大湖鄉4個村,數千人。

尤溪縣阪面鄉街面村,數千人。

莆仙方言莆仙話片區的區外方言島
  自古屬莆田縣的新厝鄉的蒜嶺、鐵灶、江兜等村的自然村,新厝鄉解放後被從莆田縣劃到福清。漁溪鎮西部本來屬莆田縣,稱為蘇田裡,東張鄉西部也本來屬莆田縣,稱為安香裡。新厝鄉和莆田市江口鎮相接。

福清市漁溪鎮的東際、江山、柳厝、水頭等村的部分自然村,東張鄉的蘆嶺、金芝、雙溪等村的部分村落,鏡洋鄉的後溪、善山等村的部分村落,音西鎮的雲中村嶺口自然村,江陰鄉的莆頭村、小麥嶼、下石村的部分村落,共計數萬人。

霞浦縣大嶼鄉後門村,400多人。

福安縣下白石鄉11個自然村,1000餘人。

福鼎縣沙埕鎮澳腰、釣澳、後港等村,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