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天津歷史地域文化探索

國學資訊 閱讀(2.17W)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相容的獨特城市風貌。中國地域文化中,天津的地域歷史文化深厚。那麼,就隨小編來看看吧!

天津歷史地域文化探索


  水,是天津這座城市生成和發展的原動力。貫穿天津的海河,將北運河、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與渤海溝通起來,直接影響著天津的城市風貌和風土人情。天津城市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河海交匯形成的水文化。以此為濫觴,又派生出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說“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義,水文化的流動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從村落開始,就藉助與水密切相關的魚鹽之利而發展;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之後,天津又和黃河、長江水系相連,南糧北運以及鹽業的發展,使天津成為河海交織的航運碼頭,從而促進了漕運、商業、貿易的發展。天津在明清兩代是拱衛京師之門戶、河海轉運的樞紐、貿易繁茂的商埠。在當時,糧、鹽貿易為其兩大經濟支柱,而魚、鹽是天津兩項重要的財源。

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體現———天津早期名稱是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18個區縣,有10個區縣名中有帶“水”偏旁的字———河西、河東、河北、塘沽、漢沽、大港、津南、武清、靜海、寧河。這些水氣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勢低窪、潮溼多水的特點。

天津有包括月牙河、西減河、東減河、洪泥河、衛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內的大小河流300餘條,坑、塘、窪、澱星羅棋佈。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特點在地名中也有典型反映———如以“沽”命名的聚落有上百條,幾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區域,如塘沽、大沽、漢沽、葛沽、西沽、後沽、大直沽、小直沽等。另外,天津別稱———津沽、沽上;海河又稱沽水,是天津市的風景軸線。以港、泊、窪、澱、溝、塘、灣、灘等為通名的地名亦為多見,如:大港、雙港、官港;楊家泊、團泊窪、青泊窪;賈口窪、唐家窪、衛南窪;南澱、北淮澱、三角澱;陳家溝、九道溝、南清溝;北塘、西雙塘、白塘口;趙家灣、唐家灣、西大灣子;柳灘、大灘等。如此之多的帶“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窪多水的地理特點的生動寫照嗎?

在天津都市發展歷程中,“水文化”猶如雙刃劍,呈現出複雜的矛盾形態———地處九河下梢、七十二沽的津門父老,在享用魚鹽之利的同時,也飽嘗十年九澇、水災頻仍之苦。天津歷史地名中有一些以“窩鋪”、“浮房”命名的聚落。“窩鋪”指極為簡陋的小屋,河西區東樓地區舊地名中,就有南樓窩鋪等一連串的地名。“浮房”指不打樁、不打地基的簡易平房。如和平區南浮房大街,原為曠野墳地,1939年鬧水災,災民在此臨時搭建簡易房屋,後成街巷。

由於地勢低窪,天津洩洪排澇的“減河”很多。所謂“減河”,就是為了減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河道外另開的通入海洋、湖泊、窪地或別的河流的河道,如獨流減河、馬廠減河、西減河、東減河等。市區以洩洪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渠,還有金鐘河、新開河、衛津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