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繼承傳統文化與現代農業的發展

國學資訊 閱讀(2.27W)

我們要時刻認識到傳統農業的價值,在不遺忘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下,採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繼承、弘揚和創新新型的中國農業文化,走持續發展的道路,將中國農業文化發揚光大。

繼承傳統文化與現代農業的發展

專家認為,目前,儘管現代化、大規模、集約式的農業生產在保障糧食數量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以高消耗、單品種、集約化為特徵的現代農業也帶來了自然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和糧食質量安全問題,生態承載能力顯著下降。此時需要人們更加正視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全面認識傳統農業的價值,不能遺忘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而應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加以繼承、弘揚和創新。

專家指出,農耕文化是人類社會由矇昧走向文明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擺脫純粹依賴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願生活的起點,同時也是通向現代文明的橋樑,其內涵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中國是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都嚴重缺乏的國家,也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而中國傳統農業之所以能夠在自然資源稟賦很差的條件下實現幾千年的持續發展,就是由於我們的祖先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擺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的關係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關係,強調在農業生產中做到“順天時,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並一直秉承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肥田的地力觀、種養三宜(物宜、時宜、地宜)的物性觀、變廢為寶的迴圈觀和御欲尚儉的節用觀,這其中的思想原則和技術取向,特別值得今天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加以總結和借鑑。

專家提出,只有以市場需求和效益為目標,在傳統生態農業基礎上創新,在改變以低生產力為特徵的傳統農業基礎上繼續創新,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資源高效”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才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導農業型別,而現代科學技術與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結合,應該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專家建議,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最主要的是拓寬農業的功能和領域,全面深化現代農業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功能的開發,有效發揮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服務四能。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生產、提供產品的經濟功能,始終高度關注農產品有效供給問題,著力構建農產品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業功能結構調整,把戰略性主導產業做大,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強,把地方性特色產品做優。二要進一步挖掘農業保障就業、提供發展支撐的社會功能,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廣開就業渠道,圍繞“農”字型產業發展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廣開門路,做好農民在農業內部就業這篇大文章。三要進一步發揮農業維護生態平衡、推動持續發展的生態功能,要更加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四要深層次開發農業旅遊休閒、文化傳承的服務功能,立足地方特色、注重文化品位,把發展休閒農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使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守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此次論壇,專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農耕文化的內涵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培訓剖析,從巨集觀和微觀的結合上對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的關係進行了重點闡述,從發展戰略與推進措施的結合上對如何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舉辦中國農耕文化節和此次論壇,不僅可以將農耕文化發揚光大,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全民對農業農村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推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據王守聰介紹,近年來,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為適應新時期農業轉型的要求,正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大力推進農耕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傳承工作,著力在新農村建設中,開展農耕文明的宣傳教育活動,推動農村民俗文化、傳統民居、古鎮村落及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促進農耕文明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