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裕固族現代發展有什麼變化?裕固族現代發展

風土人情 閱讀(1.85W)

裕固族,作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裡少數民族之一,跟漢族人口比起來,甚至和其它少數民族比起來都是屬於人口不多的了。那麼在這樣少數人口裡,他們會有什麼樣子的現代發展呢?我們來看看裕固族的現代發展有什麼樣的進步。

裕固族現代發展有什麼變化?裕固族現代發展

  1949年9月,河西地區解放,裕固族人民獲得新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本著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精神,首先認真對待和解決裕固族地區的行政建制問題。1950年,根據裕固族群眾的意見和實際情形,決定以梨園河、東柳溝為界,以東的大頭目家、羅兒家、四個馬家、東八個家劃歸張掖縣,設第11區。以西的八個家、五個家、亞拉格家、賀郎格家屬高臺縣,設第6區。東西海子劃屬酒泉縣祁明區。

1953年7月,祁連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在酒泉召開。經過反覆討論,一致同意成立肅南裕固族自治區(縣級)。1954年2月20日,肅南裕固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4月,酒泉縣黃泥堡民族鄉成立。1957年,曼臺部落所在的友愛鄉(原屬民樂縣)劃歸肅南。至此,除黃泥堡外,所有裕固族部落都團聚在自治縣的統一管轄之下。

在政權建設方面,由於自治縣東西跨度大,地域上不連續,長期實行縣、區、鄉三級管轄體制。自治縣成立之初,在裕固族分佈區組建了金泉、康樂、明花四個區,轄10鄉。1958年撤區並鄉,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2年,經過體制調整,恢復區級建置。1983年,全縣實行社改鄉,共轄6區1鎮13鄉,其中裕固族聚居在明花、大河、康樂、皇城4區的13個鄉。這一體制延續了21年時間。2004年底,肅南縣為精簡機構,理順行政管轄體制,再次撤區並鄉,明花、大河、康樂均由區改鄉,皇城區改鎮。

1955—1956年,裕固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黃泥堡,和漢族地區一起實行土改;在肅南,則採取和平協商的方式進行改革。廢除了部落、寺院和私人佔有草原的封建所有制,建立草原管理委員會,實行對草原的統一管理、全面規劃和合理利用。1958年在合作化的基礎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改革開放伊始,肅南縣改變原來的“一大二公”體制,推行生產責任制,重新確立以牧為主的方針,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1979年以後,生產責任制在農牧區普遍推行

1984年底,全縣95個生產隊全部實行了“雙包”(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責任制。牲畜作價歸戶,冬春草場全部承包到戶,夏秋草場分片聯戶使用。2002年6月,自治縣全面推行草原有償承包,以草定畜,以畜納稅,以此調節草畜平衡,改變原來片面擴張數量、超載過牧的粗放做法,引導畜牧業走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裕固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生活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1998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為甘肅省首批跨入小康行列的少數民族自治縣。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4.81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4553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70.42倍和16.67倍。

在畜牧業生產方面,新中國成立前,裕固族畜牧業生產技術十分落後。生產工具很簡單,主要有鞭、“浩爾畏”(俗稱“撂拋子”,是毛制的2公尺長的條狀拋石工具,用來打害獸和趕羊群)、套索、“土布拉”(裝羊羔的皮口袋)、奶角子(用牛角、羊角製成的哺乳器)、剪刀、鐮刀等。牛羊實行混群放牧,畜圈一般都是用木杆圍成簡單的柵欄,貧苦牧民連這樣的設施都沒有。畜群時常受到野獸和風雪的侵襲,牲畜成活率一般僅達50—60%。經過50多年的艱苦努力,如今的裕固族畜牧業已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1958年公社後,隨著牧民實現定居,即改四季遊牧為定居輪牧,原來各種牲畜的合群放牧也改為分群放牧。在國家幫助下,從1984年開始,自治縣全面展開新式草原圍欄建設。到2003年底,建成家庭小型為主的圍欄草原面積累計達285.93萬畝,畜均佔有圍欄草場5.9畝。通過圍欄封育、播播牧草、清除毒草、防蝗滅鼠等綜合治理,使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改善,牧草產量成倍增長,大大增強了抗災保畜能力。在國家投資支援下,大搞草原水利建設,因地制宜地興修水庫、塘壩,打井,掏泉,挖雪窖。到2003年底,累計建成人畜引水管道80條500.87公里,引水渠175條277.8公里,解決了2萬多人、40餘萬牲畜的飲水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有羊沒水乾發愁,乾旱逼人到處遊”的落後狀態。

1980年,肅南縣成功培育出“甘肅高山細毛羊”新品種,只均產毛量比土種藏羊增加2.6公斤,被農業部確定為“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基地縣。1990年以來,又開展了澳血匯入改良,使只均剪毛量達到3.59公斤。在飼養管理上,繼棚舍化後,近年來又大力推廣暖棚養畜技術。截止2003年底,全縣共修建暖棚羊舍3243座,其中高標準鋼架玻璃暖棚400座,使80%以上的小畜越冬實現了暖棚化。同時,還提倡“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有效遏制了牲畜過去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迴圈,提高了牲畜保活率。

截止2005年6月末,全縣牲畜總頭數達82.01萬頭(只),其中綿羊59.66萬隻,佔72.74%。改良細毛羊佔綿羊總數的50%以上,已成為廣大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為提高細毛羊產業的經濟效益,自治縣提出走標準化生產軌道。全縣建立了皇城、康樂、大河等優質羊毛生產基地和20多個優質羊毛科技示範村,大力推行機械化剪毛,提高了細羊毛的等級和價值。2004年,肅南縣“賽美努”和“九排鬆”兩個甘肅高山細毛羊品牌註冊成功,當年組織生產的近70噸細羊毛在南京羊毛市場上一舉拍賣成功,每公斤達19元,比市場價高出1.5~2元,戶均增收1150元。

為分流牧區人口、緩解草場壓力,自治縣提出由牧轉農、舍飼餵養的新思路。裕固族聚居的原蓮花鄉是一個貧困鄉,人均純收不足一千元。1999年,縣上決定將全鄉近50%的群眾遷移到許三灣的單沙窩,全部由牧轉農,組建為新的雙海子村。經過5年多的摸索和奮鬥,昔日的裕固牧民大多數成了種莊稼的行家裡手,在1500畝的耕地上走出了致富路。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比搬遷前增加了3倍多。安立軍一家種了15畝制種玉米,又以每畝100元的價格租了8畝地種苜蓿,還利用莊稼秸杆餵養了20多隻羊,一年下來,總收入在1.5萬元以上,全家3口人平均每人5000多元。

工業突飛猛進,過去一根鐵釘都要從外地運來。新中國成立後,逐步辦起了皮毛加工、農牧機具、發電、煤炭、地毯、麵粉和副食品加工等工業。截止2005年底,已建成水電站13座,在建8座,裝機容量達到20多萬千瓦;採礦企業126戶,礦產品加工企業8戶,年採選金屬礦100多萬噸,年產原煤48萬噸,石灰石66萬噸。工業增加值達到1.29億元。工業對縣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初步形成了資源導向型工業發展體系。

交通運輸大為改觀,截止2005年底,全縣鄉、村公路達到33條,60%的鄉鎮通了柏油路,70%的村通了汽車。過去作為牧民世代主要交通工具的馬和駱駝已被汽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過去牧民轉場要用犛牛,現在不少地方已改用快速便捷的越野吉普車和載貨小卡車。在通電、通水及通訊方面,截止2005年底,90%的村通了電,70%的村通了自來水,每百人電話擁有量達到30部。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70%和75%。

人才培養成就斐然,新中國成立前全縣僅有4個簡陋的初級國小,在校學生70多人,大部分是部落頭目和牧主、地主的子弟,貧苦農牧民根本沒有上學的權利。截止2003年底,全縣已建成各級各類學校40所,其中普通中學3所,在校學生1542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17人;普通國小36所,在校學生3355人。裕固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裕固族成為繼朝鮮族後,全國第二個整體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少數民族。裕固族高階專門人才也迅速成長,一批批的裕固族青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大專院校學習,有的繼續深造,成為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

文化事業百花齊放。湧現出鐵穆爾、賀繼新、賀中、安吉斯、銀杏?吉斯等一批優秀的裕固族作家、詩人、畫家和歌舞表演藝術家。裕固族舞蹈《迎親路上》、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9個自創節目受到文化部和國家民委的獎勵,成為新時期裕固族文藝的代表作。近年來,一股研究整理裕固族歷史文化的熱潮在肅南悄然興起。長期工作生活在肅南草原的裕固族知識分子致力於資料收集和研究撰寫,由群眾集資出版區志、鄉志和各類文集,成為裕固族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新氣象。

醫療衛生煥然一新,舊社會缺醫少藥,人口死亡率高。據史志記載,清初裕固族7個部落共有6000餘人,到了1943年人口已不足3000人。疫病流行和得不到防治是導致人口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1941年,楊哥地區傷寒流行,全部落108人中死亡42人。高拉什旦一家有10口人,病魔竟奪走8人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北京醫療隊來肅南,免費為各族群眾防疫治病,從根本上扭轉了裕固族人口下降的趨勢。在上級政府和內地省區的大力支援下,裕固族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進步。自治縣成立之初,全縣僅有一個衛生所,8名醫護人員,5間土房,5張病床。全縣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1.14人,病床0.7張,人均壽命32歲。截止2003年底,全縣共建成醫療衛生機構24個,各區鄉均有衛生院,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47.5%。2003年,全縣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6人,病床6.3張,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68歲。經過多年的防治工作,消滅了鼠疫、天花等疾病,性病、白喉、傷寒、小兒麻痺等一些流行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另外,在生態移民安置和城鎮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2003年,國家實施祁連山生態移民搬遷工程,肅南縣在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的明花開發區和梨園河口組建移民新村,由政府統一規劃修建高標準磚瓦房,道路、電線、農田、水井、渠道、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到2004年,共有878戶、4072人實現了易地搬遷。世代居在高寒陰溼山區的裕固牧民,搬進整齊一新的新居後心中無比喜悅。一些移民戶高興的說:“我們現在‘出了家門是農民,進了家門是城裡人’”。截止2005年底,全縣20%的農牧民實現了集中定居,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2平方米和41平方米。自治縣機關所在地紅灣鎮,過去是個人煙稀少的荒草灘,現已經建設成為一座8000人規模的草原新城。縣城建成各種使用功能的樓房108棟,城區面積達到1.7平方公里。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大力發展,裕固族人民徹底改變了昔日居住靠帳篷、出門靠駱駝、看病靠神靈的貧窮落後面貌,提前邁入小康社會。面對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富裕起來的新一代裕固牧民正在用知識和科技描繪著祁連草原更加美好的現代化圖景。

小結:以上就是裕固族現在發展主要介紹。不是每個民族的發展都一樣,有的發展得很好,有的民族發展還是沒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