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三伏貼膏貼 三伏膏是如何製作

風土人情 閱讀(2.47W)

三伏貼是膏是用中草藥材配置而成,這些藥材的作用主要就是幫助調節身體的機能,在三伏天謹防中暑,以及抑制慢性病。那麼關於三伏貼膏藥是如何製作的,你都瞭解和清楚帶著疑問,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三伏貼膏貼 三伏膏是如何製作

白芥子:
  "辛,溫,微毒。入肺、胃二經"

延胡索:
  【性味】辛、苦,溫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利氣止痛。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鵝不食草: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

【主治】感冒;頭痛;鼻淵;鼻息肉;咳嗽;喉痺;耳聾;目赤翳膜;瘧疾;風溼痺痛;跌打損傷;腫毒;疥癬。

細辛:
  【主治】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溼痺痛。具有鎮靜、止痛、解熱、抗炎、平川、祛痰、的作用。

甘遂: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腫散結:外用可治癰腫瘡瘍。

關於三伏貼配方
  常用的主穴有以下幾個:
  大椎穴:可以振奮人體一身之陽;

肺俞穴:統一身的衛外功能;

膏肓俞: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中府穴:脾肺之氣匯聚之處。

膻中穴:通暢上焦之氣機,通達經絡,理氣散瘀,一切氣病皆可選用。

哮喘貼敷的穴位有:大椎、肺俞、膏肓、定喘、天突。

但是我們在臨床治療的時候,發現,哪裡疼痛,或麻木用三伏貼會有灸瘡發生,發生了灸瘡正好應了那句話“灸瘡一發,祛病如抓”所以,我體會了幾次,治療痛症和痺症,有些疾病還真的有效果。同時我們看到了中藥的藥性,也確實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特點。

三伏貼敷起泡後的處理方法
  三伏貼的發泡灸,有的人起的泡較大,有的人是密密的小水泡,一般大的水泡,我會挑破,然後再這裡拔罐,把裡面的汙水,廢水和病邪的水汽拔出來。起大的水泡,痊癒需要時間下次這裡就不能再貼敷了,只有等到大的水泡痊癒後,才可以貼敷第二次。但是可以在他的邊緣挨著貼敷,騏達的水泡,預示著疾病在表層,病氣較重。

密密的水泡,可以直接拔罐,小的水泡會自己吸收,不過我還是願意把這些廢水拔掉。

貼敷後,應該繼續溫和灸,這樣區域性會拔幹,消炎,好的快一些。

有些人對發泡灸很懼怕,其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發泡灸,給疾病提供了排出的路徑,所以對於有些疾病的效果才會出奇的好。如果有慢性病,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統的疾病,建議貼敷三年,明年的三伏天或三九天,都要記得最低貼敷一個療程,那麼慢慢地抵抗力會逐漸增加,疾病會慢慢痊癒。

三伏貼敷注意事項
  此三伏貼藥量足,很多人使用都會起泡的,其實也正是這一次次的起泡,才給了疾病一次次的排除機會,疾病才會慢慢修復,體制也會慢慢增強的,治療疾病需要過程。

小孩貼敷20-30分鐘,成人貼服40分鐘-1個小時,千萬不要時間太久,否則一定會起水泡的。

一般建議治療哮喘,咳嗽和過敏性鼻炎,貼敷的部位:天突,肺俞,膏肓,定喘。可以逐漸增加穴位,不要一次上的太多,逐漸適應。貼的太多,身體的應激反應暫時還跟不上。用這種方法貼敷後,也要注意營養的配合。

三伏貼,如果沒有發泡灸發生,可以隔日貼一次,連續5天算是一個療程。休息5天,進行下一個療程,也是這樣迴圈貼敷,連續三個療程,這個療程的治療算是結束。

如果發生了發泡灸,那麼就等到灸瘡痊癒後在貼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注意事項及禁忌:
  如果面板不容易癒合,請慎用。

如果是疤痕性面板,請慎用。三伏貼的配方

那麼三伏貼的其他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三伏貼的配方。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等。

藥材炮製: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採用道地藥材,且均用生藥,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強對其他藥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於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膚髮熱、發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可以適當調整白芥子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證臨床療效,又可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貼敷時機: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療程: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貼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氣管哮喘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

虛貼方:黃芪、蒼朮、沉香、肉桂、補骨脂等。

溫陽驅寒方:白芥子、細辛、甘遂、乾薑、仙靈脾、延胡索、小茴香。

藥材炮製:上述藥物均採用道地藥材,藥物均採用生藥。藥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確定。

實施時間:頭伏開始,隔7天貼1次,至末伏止,連貼3年。

實施方法虛貼方:屬肺虛、脾虛、腎虛患者選用。選擇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心俞(雙側)、定喘(雙側)。肺虛者加太淵穴(雙側),脾虛者加足三裡(雙側),腎虛者加太溪(雙側)。

溫陽驅寒方:脾腎陽虛患者可選用。選擇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膈俞(雙側)、氣海(雙側)。

三、小兒哮喘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肉桂,其比例為4∶4∶2∶2∶1。

貼敷時機:一般在每年三伏天進行,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兩天,1個療程共貼10次。

療程:每年貼敷1個療程,連續貼敷3年。

貼敷部位:一般以經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雙側肺俞、心俞、膈俞六個穴位。臨床可根據辨證,肺氣虛者加膏肓、膻中;脾氣虛者加脾俞、關元;腎氣虛者加腎俞、定喘。

四、咳喘靈膏藥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蘇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貝、冬蟲夏草等生藥。

功能:止咳祛痰、解痙平喘、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力。

適用範圍:對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哮喘、肺氣腫、肺心病、易感冒。

特點:
  貼敷穴位,起到針刺穴位引藥透裡,直達病灶。增強抗過敏,抗病毒功能。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貼敷本膏藥不影響其它藥物療效。有當即止咳平喘的功能。也有“冬病夏治”預防作用。貼敷力強,四季適應療效持久,有較好地近期與遠期療效。

貼敷方法:
  將膏藥放在能加熱的鍋或壺)蓋上面加熱至軟,擠壓均勻,揭開貼在所需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後再照原位貼上)。前胸豎貼覆蓋(膻中、華蓋)穴位,後背橫貼覆蓋肺俞(雙穴)、定喘(雙穴)穴位。前後同時貼敷。藥效可持續三至六日,連用三次為一療程,一般一至三療程可康復。

五、哮喘餅天灸法三伏貼配方。
  取穴:肺俞、百勞、膏肓。
  藥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薑汁適量。

治法:將前四味藥共研成細末,麝香另研末侯用。使用時將藥末加入鮮薑汁調勻,做成六個藥餅備用。於夏季三伏天進行敷貼,臨用前將麝香末0.3克放於每個藥餅的中間,然後將藥餅放於肺俞、百勞、膏肓六穴,外加膠布固定,約兩小時,區域性面板灼辣,發紅而未起水泡時除去。每伏貼一次,三年為一個療程。

備註:沒有麝香時可用公丁香替代。

六、虛寒性便祕三伏貼配方。
  取穴:神闋、足三裡、氣海。
  藥物:巴豆2克,吳茱萸6克,肉桂3克,生薑汁少許。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為細末,與薑汁調和如泥膏,製成小圓餅三個。將藥餅放於火上烘熱。分別敷貼於穴上,外用繃布固定。藥餅冷後再烘再貼。一般12--24小時氣通便下即愈。揭藥後區域性出現水泡,緊需塗以紫藥水,任其自行吸收。

七、風溼性關節炎三伏貼配方。
  取穴:曲池、足三裡、外關、陽陵泉、絕骨藥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獨蒜頭任選一種。

八、高血壓三伏貼配方。
  取穴:神闋、湧泉。
  藥物:吳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適量。

九、過敏性鼻炎三伏貼配方取穴:肺俞、百勞、膏肓。
  藥物:白芥子5克,細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薑汁適量。

注意事項:
  1、貼敷物件為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

2、敷貼期間,忌菸、酒、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3、貼敷之後可能在面板上留下中藥的沉著,用溼毛巾擦拭即可;

4、貼敷時間:成人4—6小時,兒童1-2小時;

5、謹遵醫囑。貼敷的適應症主要有: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慢性咳嗽,反覆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病;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腸炎,慢性胃炎,胃痛,潰瘍病,慢性腹洩;小兒厭食、遺尿;虛寒頭痛、頸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經等虛寒性的疾病亦可貼敷。

不適宜貼敷的情況有:
  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質及接觸性皮炎等面板病患者;貼敷穴位區域性面板有破潰者;妊娠期婦女、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後患者。

貼敷後的反應主要有:
  1.貼敷後區域性面板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

2.貼敷後面板區域性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癒。

3.若面板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面板科就醫。

三伏貼是中醫治疾病瑰寶,通過三伏貼可以預防和治療冬天發生的疾病,請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三伏貼。

小結:三伏貼的製作是需要很多的要次啊,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的產物。不同的病症,會配置不同的中藥材來幫助調理三伏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