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鄂溫克族民歌有哪些特色以及特點?

風土人情 閱讀(2.32W)

鄂溫克族的民歌主要是以敘事為主,當地民歌歌聲非常的動聽,風格非常的獨特,很多人都是描述當地人的生活。那麼關於鄂溫克族民歌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鄂溫克族民歌有哪些特色以及特點?

鄂溫克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即“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森林之舟”馴鹿曾經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音樂有“扎恩達勒格”、“魯克該勒”、宗教歌曲等。
  扎恩達勒格山歌和小調的總稱。由於地區不同,各地扎恩達勒格的風格也不相同。流傳在鄂溫克自治旗的扎恩達勒格接近蒙古族民歌中的長調,如:在額爾古納一帶則具有狩獵人豪爽而粗獷的特色。此外,屬於小調類的扎恩達勒格節奏鮮明,結構嚴謹,樂句較整齊。

魯克該勒民間歌舞。以篝火舞最為流行。跳篝火舞時,男女老少手拉手圍著篝火成一圓圈形,跟隨領唱者由左向右的轉動。歌聲由低到高,舞蹈由慢到快,直到熱潮結束。歌詞大都是懷念故鄉、歡迎客人、讚美獵場和稱頌獵手等。曲調短小歡快,節奏性強,常用一領眾和的形式。如篝火舞曲。

宗教歌曲包括薩滿跳神歌和祭祀祈禱歌兩類,其音調兼有扎恩達勒格和魯克該勒的特點,但音樂多具吟誦性。鄂溫克族民歌具有寬廣、抒情的特點,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覆或變化重複構成。鄂溫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聲音階。鄂溫克族民歌歌詞多用頭韻,襯詞較多,唱抒情性長調時,常喜用帶鼻音的唱法,使感情體現細緻入微。

內容
  鄂溫克敘事民歌“母鹿之歌”是鄂溫克族傳統民間歌曲,又名《狍子之歌》、《黃羊之歌》,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原生態長篇敘事民歌,也是充分體現了人類最為原始的環保意識的經典之作。

鄂溫克民族是古老的森林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並積蓄了具有森林和草原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長篇敘事民歌“母鹿之歌”產生在遙遠的狩獵時代,民歌,是鄂溫克人表達精神世界的載體,也是傳播人生哲理的教科書。自古以來,他們與森林、草原和群獸之間形成了一種親密和諧的關係,並且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把自然界的活動當作題材,在沒有文字的條件下,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創作並保留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長篇敘事民歌“母鹿之歌”。

這是一首有著強烈反省意味的歌曲,傳說在遙遠的狩獵時代,有個叫“呼爾迪”的鄂溫克族獵人,在一次打獵時射中了一隻母鹿“呼木哈”,母鹿帶傷奔跑,有著豐富的狩獵經驗的獵人跟蹤母鹿的足跡找到了它,卻看到了令人心酸的場面:奄奄一息的母鹿在努力安慰和囑咐小鹿。尤其善良母鹿和天真的小鹿之間催人淚下的對話,更是讓獵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並且帶上一種沉重的負罪感。正是這種負罪感使人類深深懺悔,從而造就了禁獵有孕或帶幼崽的動物的習俗觀念,最終產生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敘事民歌,充分體現著鄂溫克人對自然、對生命無與倫比的理解和尊重,凝聚著古老狩獵民族的誠信、善良、智慧的民族精神及人格魅力。

特點
  長篇敘事民歌《母鹿之歌》歌曲旋律帶著濃郁原始風格,富有鄂溫克族遊牧民歌的舒緩、優美、純樸的特點,旋律如泣如訴,感人至極。

《母鹿之歌》作為狩獵文明的代表作,是一首反應強烈反省意味的歌曲。以人類的情感和擬人化的方式,通過動物母子之間生死離別的一段對話,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生態平衡、珍愛生命的意義。

重要價值:長篇敘事民歌《母鹿之歌》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及鄂溫克人居住地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地位,是古老狩獵文明遺存的精華。

小結:鄂溫克族他們民族的歌舞很多都是敘事為主,比如相似母鹿之歌就非常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母鹿之歌主要是表達當地人狩獵的場景,主要是當時動物母子之間的死離死別的場景,這個舞蹈是非常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