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貴州仫佬族有哪些建築?

風土人情 閱讀(2.58W)

我們都知道,仫佬族不但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還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仫佬族有著特色的民族風俗,民居建築更是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吸引了廣大的遊客,朋友們,你們知道仫佬族的民居有哪些建築嗎?喜歡的朋友快隨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貴州仫佬族有哪些建築?


  問:貴州仫佬族有哪些建築?
  答: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

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臺。牆基以火磚砌成。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地爐旁常有一小水壇,內加滿水,藉助地爐起到加熱作用,熱水可供日常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汙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罈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裝置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溼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黴。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仫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落內。仫佬族的民居,水田區的建築在平地上,峒場區的建築在斜坡上。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60公分的地臺。層式大都為平房,下有一兩尺高的地臺,火磚砌基,泥磚砌牆,棟樑、桁椽等都用木料製作,屋頂蓋瓦片。屋內有樓一層,但不住人,作為穀倉或雜物房,人住底層。

民居的建築形式多為一排三間,正屋的正面大都留有天井;房屋地基如果寬敞的,還有一座一排一至三間的下座(即下屋)。一戶住宅七個門,大門、中門、後門和四個房門。堂屋中間牆壁置“香火”。左側門邊挖地砌地爐,地爐燒煤,是仫佬人家特有的取暖、燒火的生活裝置,挖地爐燒火已有悠久的歷史。仫佬族講究衛生,習慣人畜分居,因而室內比較整潔。豬圈、牛欄、雞鴨籠,都設在隔天井與正屋分開的門樓下,樓上貯存各種飼料。廁所、灰糞房(俗稱“灰寮”)多建於巷尾或屯外。院內院外,室內室外,每天打掃,乾乾淨淨,井井有條。

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代嘉靖年間的田汝成在其所著《炎徼紀聞》中就對仫佬人家的地爐有所記述。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汙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罈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像土暖氣裝置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溼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黴。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仫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仫佬族的立體居住形式,完整地體現了農耕經濟所需的生活空間,從耕作傢俱的存放到耕牛的飼養,從對糧食的加工和保管,到人們每天的活動空間吃、穿、住等等,複合式經濟結構特有的小而全的經濟模式在仫佬族個體家庭中極其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