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風土人情>

裕固族習俗去世唸經,裕固族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

風土人情 閱讀(1.3W)

文化是根據自己的地方特色還有族人的生活習慣,在長久時間的累積之下漸漸形成的,每個民族的風俗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精彩之處。你對裕固族瞭解多少?你知道裕固族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習俗去世唸經,裕固族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

裕固族的喪葬習俗
  裕固族的喪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天葬三種,西部以火葬為主,東部以天葬為主,黃泥堡以土葬為主。

火葬就是在,將的衣服全部脫光,用棉花蘸酒把從頭到腳擦乾淨,俗稱“淨身”。然後換上新衣服,給七竅填滿酥油,有的還在嘴裡放銀玉首飾。在未僵硬前,用白布或黃布把腿部膝關節和胳膊肘關節收攏捆住,面朝西或西南,把裝入布袋,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火化。選好火葬地點,根據風向挖一個地爐,放好柏木柴,將放再柴上起火即可。火化後的第三天,由的親屬子女前往火葬地拾骨灰,將骨灰盛入一條紅布袋中葬入墳地。墳地周圍及上面,鑲上白色石頭,以示吉祥

裕固族對實行土葬主要分佈在明花區的前灘鄉和酒泉市的黃泥堡鄉、北鄉和丁家壩一帶,土葬始末與漢族相同,也是選一塊墓地,挖一墓坑,將裝入棺材,埋入坑內,填土堆墳。

康樂區一帶,以天葬為主。一般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天葬場,請喇嘛唸經一天後,即送往天葬場。把衣服全部脫光,放在一塊大石頭上,再請喇嘛唸經後,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後,親屬再到天葬場探視,若已被老鷹、麻雀之類的動物吃乾淨了,則認為已經平安“昇天”了,其親屬就在當地壘一石堆象徵墳墓。否則認為不吉祥,需要再次請喇嘛唸經。

獨特的裕固族喪葬儀式
  裕固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是甘肅省特有的民族之一。多信仰藏傳佛教,同時保留原始薩滿教成分。文化基本屬北方遊牧文化。除漢文化之外,包含有明顯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裕固族的喪葬儀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地區而異,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形式。

火葬儀式。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區。,先換新衣服,用酥油封七竅,在未僵硬之前,用白布或黃布帶把腿部膝關節和胳膊肘關節收攏捆住,成彎曲狀,雙手貼耳,似胎兒形,這叫收屍。呈胎兒形,也稱“圓寂”,意為怎麼來的就怎麼去。視的個子大小,用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白布縫成布袋,將裝入布袋。再將平放在用白布圍成的長方形圍帳內。在人死的當天,把喇嘛、僧人請到家裡唸經,意為“”。唸經和停屍時間長短,一是視其家庭經濟狀況,二是視其子女或主要親戚是否趕來,再則是根據氣候而定,一般都要停屍兩天或三天,在冬季也有停屍七天的。

裕固族的出殯多數是在傍晚。出殯的時候,家人將放在一塊毯子或白布上,毯子四角由四個人拉起,抬到本家族所固定的火化地點。火葬地點一般選擇在風水好的地方。在火化地,事先已經完好十字形溝槽,並在其上加上木柴,呈現“井”子狀,然後脫掉的外衣,將頭南腳北、面東背西放在柴堆上並在木柴上灑上酥油和白酒。喇嘛唸經後,圍繞柴堆邊走邊唸經,最後點燃木柴。送葬者等到整個柴堆燃燒完方可回家,且從家門前專門點燃的火堆上跳過才可以進入家門,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火化後的三天,由的女性親屬前去把燃燒後的的骨灰拾回來,在拾骨灰的過程中,必須從的腳趾骨開始拾,依次放入白布口袋中,最後將放在最上面。然後按的年齡輩分埋進自家的墳場內相應的位置,在墳堆頭上放置幾塊白石頭。

天葬儀式。所謂天葬,即將放在山頂上,任憑野獸飛禽啄食,實行這種葬法主要是貧苦牧民。天葬主要流行於東部裕固族地區,除了少數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

現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種葬法。天葬儀式大部分同於火葬,只是在停屍時,在帳篷中間栽三個木樁,年長的在帳篷十字線以上停屍,年輕者在十字請來念經的喇嘛,少則兩個,多則二十幾個。在停屍期間,喇嘛唸經三至七天。待出殯後,留兩個喇嘛每天唸經,念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下午在五色布條。在第四十九天時,要舉行抹孝儀式喇嘛給念指路經。

實行天葬的家族都選風水好、向陽的地方作為家族的天葬場。全身不穿衣服,捆成胎兒形裝入布袋。出殯時不許哭哭啼啼,在五更天,用馬或牛馱上悄悄送到天葬場,將裝屍布袋取掉,解開捆屍布帶,仰面朝天放在一塊大石頭羊肉、肚等物。待放置停當,請喇嘛唸經後,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後,親屬再到天葬場探視,看看是否“超升”,即是否被鷹雀吃掉了。如果被吃得乾淨、吃得快,就認為已經“昇天”。如果剩下幾塊大骨頭,子女把骨頭拾到一起埋掉。如果一點不剩,就在當地摞上幾塊白色石頭,作為墳墓的標記。若未被吃掉,則認為不吉祥,須再次請喇嘛唸經。

土葬儀式。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一種葬法。據說與圖騰崇拜、古時木棺風葬和樹葬有關,並有等級區別。土葬主要流行於酒泉黃泥堡裕固族自治鄉和肅南縣前灘鄉裕固族地區。這一帶由於靠近漢族農業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所以土葬很可能是受當地漢族影響而形成的喪葬習俗。在裕固族的傳統中認為,土葬是不吉利的,土葬意味著被打進了地獄,以後上不了天堂。但對於貧苦的人們來說,迫於生活無奈,再加上漢文化的影響,土葬的存在也就不足為怪。

任何人的一生,都無法逃出誕生、結婚以及死喪等必須通過的儀禮的束縛。這些儀禮連同他們的過渡期儀式在各民族變社會文化發展當中都起了不小的影響作用。儀禮的發展,異或變革,對社會的發展進步都有直接關係。

隨著時代的發展,裕固族喪葬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一般都採用火葬,停屍兩天或三天,其餘儀式、習俗基本保留。

裕固族喪葬習俗變遷的原因淺析
  一、裕固族喪葬習俗變遷的內部因素
  一般認為,適應、強迫、傳播,都是社會文化變遷的原因,但從本質來講,它們僅是外因,民族自我意識才是促使社會文化變遷的內源動力。所謂民族自我意識,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內容:“第一,它是人們對自己歸屬於某個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第二,在與不同民族交流的關係中,人們對民族生存、發展、權利、榮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的認識、關切和維護”。②

當代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識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回紇到撒裡維吾爾再到裕固族,從強盛興旺到顛簸流離再到安居樂業,縱橫幾百年,其間,觀念在交流、文化在交融、思想在包容,逐漸形成了今日之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識,即民族感情強烈但不盲目排外更不狹隘、文化傳承堅定但不自我欣賞,更不固步自封。

作為肅南裕固族縣的重要組成部分,明花鄉主要有安、白、楊、賀、鍾、妥等姓氏人構成,分屬亞拉格家和賀郎格家兩個部落,共同的居住環境、生產結構和語言習俗是他們秉持共同民族意識的基礎。由於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明花鄉裕固人的民族自我意識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和縣屬其它鄉鎮相比,明花鄉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境內為沙漠和半乾旱地貌,發展畜牧業的潛力弱,無礦產資源,人均收入偏低,但是該鄉重教崇學蔚然成風,群眾的受教育程度較高,人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較強的改善自然環境、創新民族文化、改變個人命運的意識。在這種求新、求變意識的支配驅勢下,他們一方面盡力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承,另一方面又在不斷的學習、吸納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這是民族自我意識力量的自然釋放,是明花鄉裕固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我革新、自我弘揚、自我發展。這種力量表現在喪葬禮儀上,就是要把其中不符合時代要求、不適應社會發展的一些舊觀念、舊做法剔除掉,主動實行有意識的適應性變遷,逐步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喪葬禮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族自我意識是裕固族社會文化變遷的內源動力。

二、裕固族喪葬習俗變遷的外部因素
  (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在裕固族喪葬文化變遷過程中,經濟因素的影響是裕固族喪葬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裕固族自古就是我國的草原遊牧民族之一,牧業是大多數牧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生產生活資料的獲得上,對畜牧業的依賴很強。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因長期超載放牧,肅南縣草原退化現象日趨嚴重。畜牧業生產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發展,裕固族地區開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開始發展農業、林業、工業等其他產業,逐步改變了從前比較單一的產業結構。90年代以後,農業生產已在自治縣經濟中佔有了一定比例。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技術的進步,使裕固族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對文化變遷的影響極大。20世紀末,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明花鄉的部分青壯年外出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就業,他們在接受經濟發達地區提供的工作、技術學習機會的同時,既增加了個人的收入,也逐漸接受了經濟發達地區的價值觀念。經濟的發展為喪葬文化變遷提供了條件,汽車、摩托、手機等消費品已進入越來越多地裕固家庭,人們在享受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訊工具的同時,當地的喪葬習俗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比如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更加方便快捷,過去最費時費人的報喪,現在只要撥打幾個電話,訊息很快就能傳到親戚朋友當中。過去二、三天才能到的路程,現在只需2-3小時即可到達。

(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傳播、交流、採借與整合
  “文化選擇行為的物件是多種文化可能,而各種文化體系間必然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內在特質或表現形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普遍存在可稱為文化間的異質性。相對於某一民族傳統文化,外來的文化或文化事象即是異質文化。”③當兩種異質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條件下接觸時,直接與外界接觸的物質層面具有最多的與異質文化系統接觸的機會。文化的借鑑吸收和相互融合也從物質文化層面展開。

肅南縣西部地區的裕固族基本上與漢族處於雜居狀態,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吸收和文化採借現象普遍存在。東遷以後,漢文化就開始流入裕固族文化的每一個細節,裕固人不僅學會了漢語,一部分人還學會了農業生產。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其他文化以更加強勢的狀態攜帶著工業文明、市場經濟等文化內容,大量介入裕固族社會,對裕固族民族文化產生非常大的衝擊影響。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媒及其他文化傳播渠道越來越嚴密地包圍裕固人的生活,不同地域漢民族的文化環境、生活內容、行為規範及價值標準進入更多裕固人的視閾。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異質文化的傳播,激發了裕固族人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再認識,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標準重新界定和認識這些外來的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其他文化,從而相應的產生了或接納,或抗拒,或猶豫的不同行為結果。外來的、先進的傳播手段在廣度和深度上促進著文化整合的進行。除大眾傳媒推介外,民族間的互動也是一種主要形式。改革開放以後,當地的裕固族人以外出就學、務工、婚嫁等方式進入周邊漢族地區和北京、蘭州等大城市中的人口逐年增加,他們的文化觀念和行為不僅通過民族間的互動逐漸得到改造,而且通過探親、返鄉等多種方式將大中城市和周邊漢族地區的居住、飲食、服飾等各方面的文化帶回裕固族地區,影響和改變著家鄉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喪葬禮儀方面,漢文化中的喪葬禮儀和觀念滲入到裕固族人的喪禮之中,如“藉草枕塊”等自《周禮》而留傳下來的喪葬禮儀日漸被裕固人所接受,將漢族“藉草枕塊”習俗整合為“籍氈枕塊”,用羊毛氈代替乾草,保留了漢族枕塊的做法。又如,遷墳、立碑(或瑪尼杆)、祭奠時焚燒紙錢、清明上墳等現象的出現,等等,都是受以漢族為主的其它民族喪葬習俗影響的表現。

(三)國家政策的影響
  “國家政策作為社會行為的規範體系,既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又直接影響社會變遷,既可以為社會發展創造一個有力的環境,又可以限制或束縛社會的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民族政策是使各民族繁榮發展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在經濟扶持、政治地位、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給予了較之漢民族更寬鬆更優惠的政策,特別是地處邊遠地區的人口較少民族,享受了更高一級的優恤照顧政策。優厚的民族政策,使裕固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依靠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和傾斜,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不斷出現新的局面。農村科技知識的普及,農村承包責任制的完善,帶來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觀念的巨大變化,也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變化。在裕固族地區人們的生命儀式活動的意義和條件已經改變。特別是在學校教育、科技興農的推動下,年青人更熱衷於學習科學知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評判的標準漸趨多元化。這些變化的背後,也有國家政策的正面疏導、法規的強制約束導致的習慣的再培養。

當然,除上述主要原因外,促使裕固族喪葬習俗變遷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自然環境的變化、思想觀念的影響、居住環境的改變等等。多種因素的變動以及相互間的制衡共同促成了裕固族喪葬習俗的變遷。

小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一方面,民族文化主要體現在民族的服飾、民族的食物、民族的建築風格上面,可以這麼說,民族文化體現在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