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建築民居>

蒙古族祭灶節有什麼習俗和活動

建築民居 閱讀(5.01K)

祭灶節是中國民間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也叫小年,在這一天,人們要向灶神獻上一些貢品,並且祭祀,祈求全家可以平安,在祭灶節的時候,有很多地方還有許多的傳統食物,在蒙古族的小年也有很多的食物,一起看看蒙古族的小年是什麼樣的吧。

蒙古族祭灶節有什麼習俗和活動

蒙古語中,灶王奶奶被稱為“嘎賴罕額赫”,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生活在牧民家,只有臘月二十三四回孃家走一趟,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所作所為。主人家為了讓她“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就拿最好吃的東西為她餞行,這就有了祭灶飯。

  在內蒙古烏審旗,大多數蒙古族是在臘月二十四祭灶的,祭灶用的祭灶飯,包括煮羊胸叉、羊肥腸、羊脊骨和“噶靈巴達”(漢族俗稱的棗飯)等,大鍋滿滿煮上一鍋,香氣四溢。

  羊胸叉是祭灶最主要的用品,料理羊胸叉是做祭灶飯的重頭戲,蒙古族人認為,因為羊身上只有羊胸叉骨是直的,能夠連線天地,所以在祭火時要使用羊胸叉。主人在剔羊胸叉時必須將口鼻捂住,意為這樣才幹淨。

  羊胸叉煮好後,男主人會將羊胸叉上的肉剔下來,再用提早從羊身上取下的羊毛碾成毛線將胸叉綁好,準備祭火。包裹羊胸叉需要使用哈達1條、麻紙1張、佛香3根、紅黃藍白綠五色綢各1條、酥油少許、紅棗3顆、祭灶飯1勺、果條3根、炒米少許、柏葉若干、白蒿草若干、榆樹枝若干。

  祭灶飯裡還有一道美食就是“噶靈巴達”,“噶靈巴達”是用之前煮羊胸叉的肉湯加大米、黃米、乳酪(奶渣子,越酸越好)、紅棗熬煮的。口味酸甜油滑有嚼勁,食後回味無窮。

  在祭灶飯正式開餐前是要進行祭火儀式的,全家人跪在灶火旁,主人開始吟誦《祭灶詞》:“灶王奶奶您老人家,從今年的此時,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們家裡人丁滿,牲畜滿。不要有災病,不要有三長兩短,老少長命百歲,個個健康平安……”

  唸到相應的內容上,男主人便站起來,將牲畜胸骨頭朝北,凹朝上投進火中。其餘成員,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酥油、奶製品等等各取少許,灑在火上。然後互換供品,再取再灑,使每人能把所有供品祭灑一遍。

  祭火儀式之後,就可享用美味的祭灶飯了,蒙古族在古時候,祭灶飯必須用手直接食用,以表示虔誠,這也是傳統的祭灶飯食用方法,不過現在很多習俗都已經簡化了,更多的是年紀大的老人家,才會保留著用手取食的習慣。

  小結:蒙古族是少數民族之一,跟漢族有很多的節日是一樣的,雖然也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節日,但是一般春節和祭灶節是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