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墜子戲

國學資訊 閱讀(1.62W)

墜子戲最初名為“化妝墜子”,它是起源於蕭縣,是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了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形成了一個新的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墜子戲始稱“化妝墜子”,起源於中國曲藝、戲曲之鄉蕭縣。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於1950年形成。有單唱、對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暢婉轉,詞句通俗易懂,為群眾喜聞樂見,流傳很廣,大江以北,長城內外,均有它的足跡。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1961年春,墜子劇團進京彙報演出時,在中國劇協和中國戲曲研究院聯合組織的座談會上,田漢提議將化妝墜子改名為“墜子戲”。

中國戲曲大全之墜子戲

起源
  墜子戲起源於曲藝之鄉蕭縣。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個世紀初,形成於上世紀40年代。蕭縣在明、清時就是曲藝、戲曲之鄉。漁鼓、墜子、大鼓、琴書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戲等曲藝、戲曲活動頻繁。1914年,山東鄆城縣墜子女藝人韓教香來蕭縣演出,深受當地歡迎。不久,韓教香與黃口鎮一史姓男子結婚,從此在蕭縣安家落戶。為了招徠更多觀眾,他們還曾嘗試化妝穿箱,以戲曲形式來演唱墜子。後相繼又有山東菏澤墜子藝人李元靈等來蕭縣演唱墜子並招徒,不少漁鼓、大鼓藝人拜其為師。至30年代,“墜子熱”已在蕭縣悄然興起。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佈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鑑,設定了生、旦、淨、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程序,形成了獨立的劇種北方墜子。

地域分佈
  墜子戲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流傳很廣,大江以北,長城內外,均有它的足跡。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建國後,有些老藝人,在戲劇界老藝術家的指導下,用京劇、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鑼鼓,把它搬上舞臺,取名"化裝墜子"。我國蕭縣、河南、河北等地都建有墜子劇團。這些劇團組建後,經過舞臺實踐和吸取各劇種之長,將原來的"水詞"該為固定臺詞;樂器增加了笙、笛、揚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時採用了京、評、梆子等戲的嗩吶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創造了墜子腔的尖板、搖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裝墜子"發展成為具有文樂、武樂、燈光佈景、文戲武打的完整劇種。

文化傳承
  歷史價值
  墜子戲是一個新興的地方劇種,在它起源與流傳的百年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藝術上的日臻成熟,除了把諸多曲藝中的歷史故事改編成戲曲劇目加以傳承之外,在建國前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還創作和上演了大量的與時代同步的優秀作品。在中國戲曲的發展史上,墜子戲以它表演和演唱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該劇種流行區域內的歷史變遷以及人民生活的藝術再現,應當說墜子戲是安徽地方稀有劇種中的典型代表,是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一個見證。是淮北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

文化價值
  墜子戲表演藝術的生活化、情趣化、說唱結合的藝術特色,豐富拓寬了戲曲藝術原生態的表現形式。墜子戲的語言來自民間,唱腔來自說唱藝術,與淮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墜子戲把淮北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動人的故事加以整編提煉,以戲曲的藝術形式重現在舞臺上,從而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愛戴。黃淮一帶群眾素有“不打場、不犁地,都要去聽墜子戲”和“不打油、不稱鹽,都要去看墜子戲的“三大元”(指第一代墜子戲表演藝術家劉元芝、陳元孝、陳元萍)之說。這些真實而形象的民間諺語,足以說明根植於淮北大地沃土之中的墜子戲在黃淮一帶的群眾中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從60年代起,《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安徽日報》等新聞媒介,針對墜子戲長期紮根農村,為農民送戲上門的先進事蹟發表了社論和報道,更佐證了墜子戲為農民服務,反映農村生活的文化底蘊及其文化價值。

審美價值
  墜子戲屬南北方過渡區戲曲劇種,產於曲藝之鄉蕭縣、源於民間說唱,除了傳承了大批的傳統戲之外,還擅演生活小戲,常給人以撲鼻的泥土芳香。墜子戲土而不酸,土而不俗,汁純味厚,具有一種廣闊田園的自然美。善於表現淮北人善良、樸實、豪爽、耿直的性格特徵。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墜子戲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如:《小菜園》中少女王翠雲那天真無邪、多情豪爽、外野內秀的性格,其父王欖寬耿介、樸實善良的農民形象。《賣甜瓜》中李迎春的開朗、大方,王保安的憨態可鞠與真誠;《王林休妻》中小姑子的善良、耿直、主持正義,以及《小包公》中少年包拯的生性耿直、聰慧睿智、寬容大度、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等都帶有中原人鮮明的性格烙印,神氣活現地展示在墜子戲的舞臺上。它真實地反映了黃淮、江淮大地上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鮮活的人民形象的藝術再現。它弘揚了人間的真善美、鞭笞了假惡醜。人們欣賞墜子戲,在愉悅中提升了道德品位,進一步領略了當地的民俗民風。墜子戲的唱腔多姿多彩,膾炙人口;男腔的“大口”莊、巨集、剛、厚,質樸豪爽而高亢;女腔的“小口”俏、巧、脆、柔;花腔小調幽默詼諧,襯詞襯腔華麗;“寒韻”催人淚下,充分體現了淮北人的喜怒哀樂。墜胡的獨特音色和大滑音與人聲水乳交融,既強化了墜子戲劇種的地域特徵和鄉土色彩,又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