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關於禮儀之邦的資料,你想知道些什麼?

國學資訊 閱讀(8.41K)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古國,被譽為“禮儀之邦”是有理有據的,早在春秋乃至商周時期就有關於國人禮儀規制,而中國的禮儀文化也一直在推陳出新,那麼,你知道的中國禮儀文化都有哪些?你還想知道什麼?不妨隨小編一起去閱讀下面文章。

關於禮儀之邦的資料,你想知道些什麼?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應該是"禮義之邦",而不是"禮儀之邦",禮儀只是華夏"禮"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禮義之邦"是表華夏是"崇禮尚義"的文明之邦。典籍依據:《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以上是現今的意義。原意指的並不是什麼禮節道德。禮:指的是國家的等級制度。所以禮指的是政治,而不是說什麼講文明懂禮貌的意思

也有人論證"禮儀之邦"應做"禮義之邦"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記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項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等級制度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摒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良好個人素質的修養,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禮儀之邦包含什麼內容
  一、儀尚適宜
  儀尚適宜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闢,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臺高築,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幹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二、禮義之邦與禮儀之邦
  禮義之邦,與儒家主張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關係。就是說當國君的要符合當國君的要求與規範,當臣子的要符合當臣子的要求與規範;當國君的要懂得事事時時按當國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當臣子的要事事時時按當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齊民先齊心,"禮義"實則是立國安邦的基礎。把"禮義之邦"譯作"stateofceremony",意即典禮之國,是不對的!

禮儀之邦,沒有出處,更像是禮義之邦的筆誤。禮儀,更多地應該是講致敬、行禮的儀式:從招手、握手、鞠躬、請安等,到升旗、奏樂、鳴槍、紅地毯等。

三、送禮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禮尚往來,不是禮"上"往來。禮尚往來,正確理解應該是,禮,尚往來。意識是,所謂禮,崇尚的是往來之道,有來無往,非,禮也。

這句話,被扭曲成為"禮物"上的往來,見人送禮。這樣的低階膚淺含義。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商務往來都離不開"禮"字。古代的禮品包含禮儀、禮物、禮節,代表愛戴、敬仰,多是用來加深感情、增進友誼。而進入21世紀,禮品的內涵又更加豐富了許多。新時代的禮品要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工藝性和實用性,禮尚往來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感情,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種良好方式。

由此可見,在現代生活中,送禮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務往來、朋友結婚、生日、逢年過節等等人們都會想到送禮,可同時送禮又常常會讓人非常的糾結,逛了半天的商場卻仍苦惱於不知道該送什麼樣的禮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禮品送出去,卻不知道收禮人是否滿意,傳統的送禮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送禮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型的禮品自選模式便應運而生,禮儀之邦推出的送禮方案便是這種模式的代表,它解決了送禮和收禮一系列的問題。

四、儀表儀禮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噁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徵、相處的環境和交往物件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豔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範。

(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脣,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鑑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具有一個優雅的儀表,無論他走到哪裡,都給那裡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毫無疑問,傳統禮儀文明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說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悅,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著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小結:以上講述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禮儀規制,和一些禮儀文化的退新和改制,你覺得現在的中國禮儀文化和以前比起來是進步了還說沒落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