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起名>起名大全>

低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起名大全 閱讀(4.85K)

每一個姓氏的背後都有一個或者幾個關於起源的故事或者傳說。低姓是中國相對稀少的姓氏,你的身邊有這樣姓氏的朋友嗎?你知道低姓的姓氏起源是什麼?堂號和郡望是什麼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到百家姓中去看看吧。

低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神農氏十五世孫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與姜姓同奉伯夷、四嶽為祖神而異姓,表明了四嶽苗裔的分化。氐族人與羌人一樣,是炎帝的苗裔。

傳說,少典氏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國君,於黃帝紀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誕生在厲山的少典國,稱為少典,娶妻有嬌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黃帝,衍傳炎、黃世胄滿人間。

神農氏姓姜名軌,一名石年。神農之子有神氏、農氏、列氏、厲氏和柱。厲氏後來分衍出麗氏和賴氏。自柱開始稱炎帝,其後的世系分衍為:柱生慶甲;慶甲生甲和臨;臨傳承;承傳魁;魁傳明;明傳直;直傳釐;釐傳居(哀);居傳節莖。節莖之後有節、戲、克三支。克傳榆罔(參盧),其後衍生榆、露、赤狄;戲傳器和小帝。器的後裔為鉅、伯陵、祝庸三支。鉅之後有封、鉅、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靈恝,靈恝生氐。

這樣,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為:少典→神農(軌)→臨魁→姜柱→承→明→宜→來→裡→節莖→克→戲→器→伯陵→逄→鼓→靈恝→氐(互)。

氐之後裔一直以盍稚為自稱,而氐、互則是其他民族對氐氏族人的稱呼。魏、晉兩朝以後,漸為自稱,此為正宗氐氏。

氐氏後裔繁衍為龐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誇氏、勾氏、勾龍氏、呂氏、申氏、許氏、由余氏、餘氏、羌戎氏、楊氏、蒲氏、齊氏、符氏……等等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各種政權,例如:東漢末期乞氏後裔楊氏建立的前仇池國(公元296~371年)、後仇池國(公元385~443年)、武都國(公元447~477年)、武興國(公元478~553年)及陰平國(公元477~580年);東晉朝時期關中扶風元氏後裔齊氏所建立的流民齊氏政權(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蒲氏後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國(公元351~944年)、呂氏建立的後涼國(公元396~403年);乞氏後裔楊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政權期間,氐族人發展強盛至顛峰狀態,總人口接近百萬。隨著歷史的演進,氐族人最終逐漸被融合於黃帝世系之中,成為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讀音作dǐ(ㄉㄧˇ)。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時期少康帝給幼曲烈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聖君夏禹王的後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邸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國(今山東臨沂蘭山區南坊鎮邸古城),少康的這一房子孫世代在邸國相襲繁衍了將近兩千年。

到春秋時期,邸國被莒國所並滅,懷著亡國之痛的邸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且在魯國作了官。他以故國的國名邸字去邑當氐,令後裔以氐為姓氏,稱氐氏,後有加亻偏旁稱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稱砥氏者,砥氏讀音作dǐ(ㄉㄧˇ)。

第三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顧東高《大事年表》記載,邸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今山東臨沂蘭山區南坊鎮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傳注》中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國後來在春秋時期被併入魯國。

到戰國時期,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地被併入楚國,稱邸縣。史籍《姓苑》中也記載,邸為縣名,邸氏當以縣名為氏。

在春秋、戰國時期,砥、邸二字同義通假,因此亦稱砥氏,也有簡筆為氐氏者,改筆為低氏者等,讀音作dǐ(ㄉㄧˇ)。

第四個淵源:源於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邸氏出自西漢時期西域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其後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諧音漢字邸為姓氏,漢化稱邸氏,後有去邑簡筆為氐氏者,也有改亻稱低氏者,讀音作dǐ(ㄉㄧˇ)。

第五個淵源: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礪,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砥礪,是古代對磨刀石的稱謂,俗稱砥石。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荊州礪砥砮丹。砥細於礪。在史籍《山海經》中也記載: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礪。

有專職製作和販賣砥礪的工匠、商賈,其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或物品為姓氏者,稱砥氏。在春秋、戰國時期,砥、邸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去石改邑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稱低氏者,還有簡筆為氐氏者,但讀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來就有對專職磨刀、剪的工匠稱作砥工、砥匠、遊砥師傅等,該稱謂一直延續到今天,亦或有引為姓氏者。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六個淵源:源於職業,出自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屬於以神話傳說為氏。
  砥柱,亦稱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洶湧奔騰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動的山狀巖體,例如西藏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黃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黃河的河南三門峽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稱之為峽東砥柱,政治家稱之為中流砥柱,黃河上的艄公則千百年來稱它為朝我來。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裡已經有數萬年,神話相傳它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而在黃河兩岸百姓們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黃河老艄公的化身。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領幾條船駛往黃河下游,船行到神門河口,突然天氣驟變,狂風不止,大雨傾盆。剎那間,峽谷裡白浪滔天,霧氣騰騰,看不清水勢,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駕船穿越神門,眼看船隻就要被風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對其他船工大喝一聲:掌好舵,朝我來!之後就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黃河之中。船工們還未弄清是怎麼回事,就聽到前面的黃河中有人高呼朝我來,朝我來!原來是老艄公站在激流當中為船隻導航。船工們駛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個旋浪將船隻推向下游,離開了險地。當船工們在下游將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時,只見他已經變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島,昂頭挺立在浪濤滾滾的黃河激流中。從此以後,它就一直矗立在那裡為過往的船隻指引航向,艄公們都含著熱淚把這座中流砥柱稱為朝我來!它成了峽谷中的永久性航標,所有的船隻駛過三門以後,只要朝砥柱直衝過去,在眼看船頭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隻推向旁邊的航道,並避開航道中的明島暗礁,順利駛出三門峽峽谷。

人們自古以來,就用中流砥柱來形容那些勇敢無畏、堅強不屈、或起決定性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屹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在典籍《晏子春秋·諫下》中就有: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不朽的精神。

在黃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為姓氏者,稱砥氏、厎氏,後有去石簡筆為氐氏者,亦有改亻稱低氏者,讀音作dǐ(ㄉㄧˇ)。

二、得姓始祖:邸就郤。
  漢時大月氏國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肅敦煌和青海祁連之間,後遷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漢時期為匈奴所滅,遂遠遷於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貴霜翎侯治護澡城,建立了強大一時的貴霜政權,所居區域大致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帶。邸就郤的後裔後入居中原內地,以王父名為氏,稱邸氏,並尊邸就郤為其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山西省、陝西省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省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設定的。北魏時期設定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定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號: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